前两天仔仔细细地听了两遍院长讲的“打孩子的智慧与处理流程”,越听越感觉自己之前的打孩儿一直用错了流程。院长教的标准打孩儿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找一个该打孩子的机会打他(该不该不能以父母的情绪为判断标准)。
第二步:3~6岁的孩子必须打;6岁~三年级的孩子必须打;四五六年级的孩子慎重打;小升初的暑假必须深刻地打;上初中后,初一可以打1~2次,八年级以后就不要再打了。(注意:对女孩要打轻一些。)
第三步:当众不打孩子,背后使劲打。一个人打的时候,另外一个人不允许阻拦。另外一个人告诉孩子一句话:我和你爸爸是保持一致的。(即便不一致也得说这句话。)然后找老公和孩子分别沟通。
第四步:打孩子前要正式和孩子谈谈,做个准备,五分钟之后准备打你。
第五步:打完之后如果感觉不到位,重复上一条,再正式地和孩子谈谈。
第六步:精准定位大屁股,3~5秒结束战斗。(不能脱了裤子打屁股。)
第七步:打完之后过上一两天,和孩子再次谈谈打他的这件事,以分享感受为主。(决不允许向孩子道歉。)
第八步:谈完感受以后用双圈理论和孩子展开对话。
第九步:我们只有在孩子的情感银行里存了足够多的钱,你才能潇洒地打,否则就别打了,你没资格打他。
对比这个标准版的打孩儿流程,反思一下我之前的打孩儿流程,我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实操班听了院长讲授的打孩儿流程,我如获至宝,同时觉得我家老大已经是三年级学生,再不打要错过时机了,所以得抓紧时间打。这样的起心动念让我在后续的操作中难免出现慌乱。一着急、一慌乱,流程执行得就不完整,不自觉跳过一些步骤。
2、在打孩子之前我没有跟老公做沟通,有几次是当着老公的面打孩子,老公一脸木然,我能感觉老公对我打孩子是有意见的。就像院长举例说的那样,媳妇儿骂自己老公可以,但决不允许闺蜜跟着一起骂自己的老公。我的老公可能内心是这么想的:我打孩子可以,但是媳妇儿你打孩子,不行。所以打完孩子后老公的种种行为让我感觉这顿打白打了。
3、打孩子之前我没有跟孩子正式谈话,只是告诉她因为啥啥啥,今天我必须打你一顿,五分钟后打,你做好准备。(甚至有时候是带情绪说的这句话。)这个步骤操作起来没那么有仪式感,让人觉得有些随意,以致于后来老大老二都学会了这句话:妈妈,五分钟后你打他/她一顿吧。
4、打完之后我没有执行和孩子谈谈感受、用双圈理论和孩子展开对话的步骤,导致孩子没有往心里去,下一次依然犯同样的错误。我打孩子的时候孩子虽然也哭,但是打完后发现她并没有疏远我,反而跟我靠得更近,这让我以为效果已经达到,就不再往后执行步骤。结果流程打折,效果也打折。
5、我没有在孩子的情感银行里存足够多的钱,我打了那么多次,发现一直在透支但却不自知,现在明白过来了感觉羞愧万分,今后我得往孩子的情感银行里做足够的投资,之后才能谈打孩子。
院长教我们打孩儿流程,目的不是要打孩子,而是通过打孩子让孩子明白事理,把规矩立好,让孩子有敬畏之心。打孩儿,深思之,慎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