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遇见
――2018暑期华师大培训有感
从教二十余载,教语文,做班主任,曾经踌躇满志努力前行,不忘自己的育人使命,也因此获得一些荣誉。可近年来,这种喜悦与热爱又被繁琐的班务、家务,被疲于应付的机械式工作所消磨。不经意间,我懈怠了,我止步不前了。就在我处于职业倦怠期时,我遇见了名师协会,他让我知道在育人的道路上唯有研修,才能找回最初的梦想和奔跑的方向。
2018年7月16号至22号,我们名师协会一行50余人来到美丽的华东师范大学,开启了我们一周的培训之旅。在那个骄阳似火的午后,当我们一行人穿行在这美丽校园的林荫道上时,感觉暑假的校园也忙碌了起来。来不及休息,放下行李,快速安顿好住处,我们就戴上遮阳帽,撑起遮阳伞,沿着丽娃河畔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闻着隐隐传来的淡淡荷香,穿过小石桥,然后再走上一段便来到这几天上课的教室。
遇见“协会”明方向
“走在华师大布满林荫的小道,阳光穿越缝隙而来,这光不仅耀亮了世界,更耀亮了我们的内心。愿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行走,重回光亮的青春岁月。”开班仪式在特级教师任卫兵的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他还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研训学力”的三条建议:他建议学员们要具有选择力和概括力,要做善于梳理的老师,要规划好自己的学习。任老师的话是一束光,给我指明了方向:珍惜——这段属于我的自由的学习时光。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培训就是属于“我”的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可以多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平时没有时间思考的本源性教育问题,现在可以好好地想一想了;平时想读却屡被打断的书籍,可以废寝忘食地快意阅读了;想写而没有时间写的文章,可以动笔了。
在这里的每一天,迎着晨风,伴着夕阳,丽娃河畔有我们遇到困惑时研讨的急切;不畏骄阳,争分夺秒,夏雨岛旁亦留下我们收获思想时分享的愉悦;典雅朴素的教学楼内,我们学员专心阅读、认真聆听也成了师大一道亮丽的风景呢。回眸遇见,幸福在脸上,沉醉在心里。
遇见大师促思考。
五天培训,七场讲座,七次遇见,留给我的是敬佩、感动,震撼,更多的还是反思。
范国睿教授讲座的题目是“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智能时代,以前曾经觉得很遥远的名词,如今已经侵(进,浸)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感受其便捷高端时还从没想过其与我们的职业有过冲突。如果你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那么你要失业了,因为机器人可以代替我们原来的工作。范教授指出,未来社会,教师角色发生很大变化:1.学生成长数据的分析师;2.学生价值信仰的引领者;3.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4.学生社会学习的陪伴着;5.学生心理与情感发展的呵护着。王健博士在讲座中也提到“人工时代的生存与教育”,教师面对的受教群体的变化。大师们高屋建瓴的引领,让我们敬佩更引发我们的反思:我的教育之路,将走向何方?
中国教师李凤遐(她给自己的称呼),一个幽默风趣、乐观豁达、朴素可爱的做了三十多年班主任的特级教师,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做教师其实很幸福。可是,让我铭记的是她的两句话:“要么出色,要么出局。”“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师,给学生需要的爱,不要给学生自以为是的爱。”季恒校长和李政涛教授提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用到各种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观点与我正在研究的“合作学习”的方向是一致的。
几位老师所讲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还能再倚靠原来所拥有的知识,再站到那三尺讲台上吗?出色还是出局?我了解00后的孩子吗?我自诩对他们的爱,是他们所需要的吗?范教授所说五种新型教师角色我能胜任吗?小组合作在差异较大的学生间为何就不能展开合作呢?我的课算是好课吗?我经常阅读并写作吗?我是一个好老师吗?
当我此刻在键盘上敲下这些字时,我不禁倒吸冷气:“学,然后知不足”。处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我是多么无知啊!作为语文老师,我岂能满足于“一桶水”,我必须是自来水;作为班主任,我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艄公,我必须是电梯,要不断充电,才能将不同的孩子送达他们所需要的高度。
七场讲座,七场遇见,他们就像是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更是指示灯,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培训是辛苦的,培训更是幸福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个夏天,丽娃河畔的美丽遇见,鞭策我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增添新的基石,这样才能让我的教育理想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