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格
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来一个人——那厚重的色彩,矫健的步伐,沧桑的面容,凌乱的黑发,眉宇间若有若无的惆怅……
你惊叹一声,这不是我二大爷么!
那么,你是怎么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的?
别笑,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心理学问题。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知觉谈起。
-01-
当二大爷朝你走来时,你的瞳孔中映射出他身形的线条、轮廓和色彩,并迅速将这些信息传达到你的大脑。
可这个过程,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哈佛大学的医学院,一只小猫凝视着幻灯片的光点,正如你凝视着你的二大爷。
与你不同的是,这只猫是一只“科学猫”,脑袋里的视交叉处放入了微电极,试图记录大脑细胞会对视觉信号作出什么反应。
只是,即便光点多次出现,这只“科学猫”从头到尾都是一脸懵圈,不知所以然,大脑中的微电极也很平静,并未探测到任何异常的神经波动。
直到有一天,意外发生了……天!一张幻灯片,坏掉了!多了一道裂缝!!!
(各位看官,收起你的白眼,走近科学的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
当这张坏掉的幻灯片呈现时,“科学猫”的脑细胞做出了剧烈的反应,闹了半天,植入微电极的这种细胞对单一的光点几乎没有任何反应,但是会对斜线产生反应。
此外,有一些细胞只对垂直线有反应,另一些细胞只对水平线有反应,还有细胞只对直角有反应……还有一些细胞更辛苦一点,专门负责对面孔或建筑物有反应。
1981年,实验的设计者——神经生理学家戴维·休伯尔和托斯登·威塞尔,凭借着这个“误打误撞”的发现和后续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所以,回到故事的开头,当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二大爷一眼的时候,大脑中数以万计、各司其职的细胞开始活动,对线条、光线、颜色等个别的刺激特征产生了反应,形成了感觉现象,完成了“你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的第一步。
-02-
是不是有了感觉信息,你就能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了?
NO NO NO!大错特错!!!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把二大爷放一边,请出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理查德这个名字出现在教科书上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拥有卓越的理论建树,而是因为他拥有别人不曾有过的东西——一种很特殊很特殊的……病。
理查德的大脑受到了损伤,他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无法整合感觉信息了。
然后,理查德的世界,变得破碎而分裂……
如果你拥有和理查德相同的体验,当二大爷朝你走来时,你感受到的画面是这样的:
你看到了二大爷的头、躯体、胳膊和腿,但是,你看到的是不同的部分,而不是一个整体(似乎是细思极恐的一个场景呢);
二大爷对你开口讲话了,你看到他的嘴唇一张一合,也明明听到了声音,但嘴唇运动和声音是割裂的,这声音仿佛是某一场电影的配音;
你试图拼接所有的感觉信息,但总是会发生“可笑”的误差,你把头发、眼睛、外套感知成了一个整体,因为它们都是黑色的。
所幸,你不是理查德。
所以,当你看到二大爷时,这些外界信息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进入感觉,但你却并不是以片断的方式来觉察世界的。
你自动自发地将这些感觉信息整合,让其作为统一整体而存在,于是,你看到了一个人的完整形象,进入了“你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的第二步。
-03-
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你是不是终于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了?
傻孩子,想什么呢?
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前提,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你的二大爷!
二大爷走近了,走近了,你蓦然发现他手里还举着一个牌子,牌子的内容只露出上半截……
你惊奇地问,二大爷,你还懂SCIENCE?
二大爷一脸懵圈,大侄子,你说的啥玩意?这就几个字母和数字啊!
你更是一头雾水,这分明写的是SCIENCE啊!
你和二大爷孰对孰错呢?你俩都没错。
二大爷手里的牌子告诉了你一个重要的道理——知觉形成的过程中,知识和经验也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眼前的事物,并试着赋予一种意义。
所以,你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存在着一个前提,你以前见过你二大爷啊!!!
于是乎,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清晨,当你见到二大爷时,伴随着感觉信息的输入与整合、过往经验的提取,你终于完成了基本的感知步骤,知道了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
-04-
知觉是什么?
知觉是人脑对刺激物的整体的感受、整合、加工和解释,是我们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方式。
二大爷的出现,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知觉的朴素道理——人类的知觉,包含着自下而上加工与自上而下加工两种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始于细小的感觉信息,最终通过整合之后上升到大脑和心理层次,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加工模式。
(你知道你二大爷是你二大爷的前两个步骤,就属于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根据个体以往的经验和预期,先从较高水平的心理过程来完成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继而形成感官认识。
(你认出二大爷,并把二大爷手中的牌子知觉为SCIENCE,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
所以,我们的知觉过程,是对感觉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但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感觉成分的累加,还融入了过往知识经验的影响。
两种方式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帮助我们探索身体和外界的信息,把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转化为有意义的对象,并能更准确地理解周围环境。
所以,感谢知觉,感谢二大爷。
相关阅读:
参考资料:
[1] 格尔德·米策尔. 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2]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 丹尼尔·夏克特, 丹尼尔·吉尔伯特, 丹尼尔·韦格纳等. 心理学(第三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4] 黄希庭, 郑涌. 心理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5] T.洛夫迪,J.A.格林. 心理学十六讲[M]. 新世界出版社, 2017.
[6]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7] 菲利普·津巴多. 探索心理学(视频),2001.
[8] 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我是于格,一个爱码字、更爱教书的心理学老师,这是《小格老师心理课堂》系列第19篇,感谢阅读。
如果你正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等课程,或者你想了解心理学理论知识(没错!就是最基础最枯燥的那一种!这可能是最无趣的一个文集介绍了~),欢迎关注《小格老师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