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评一位陌生同事
前天,我的一位同事,一个30岁的年轻姑娘,在极短的一个晚上香消玉殒。卒于哮喘。当晚,她的新婚丈夫出差在外,租住的屋子里只有她一人。在失去意识前一刻,她敲响邻居的门。但一切都还是来不及了。
全单位的人无不震惊,区区哮喘竟然如此凶险?摇头慨叹,生如夏花,逝如秋叶。恸悼之余,唯有可惜二字。
可惜什么呢?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参加工作春风得意,婚房刚刚装修完好还没住过一天,30岁的人生好日子才开了个头……太多太多。
我只可惜她,也可怜她,走的时候没有时间看一眼至亲家人。刚得知,她的老母亲早已去世,世上只有老父和新婚丈夫,都没有见上。真真有运无命。
这姑娘进单位的时间不长,很多人都不认识她,包括我,因为不在一个部门,平时打不上交道。她又太腼腆无声,只默默做事,看不出一丝儿作为名校学霸的张扬。谁想真正被众人所知道、了解,却是身后了。
相熟同事口中的她,懂事、勤奋、敬业,还从不抱怨。在现有的工作环境下,觉得硕士文凭有些轻薄,正在奋战考博。老公都劝,别那么拼了,硕士不也挺好吗?她没听进去。有领导事后说,这孩子,太聪慧敏感,心思太细腻,还不会大声嚷嚷。看来他是想说“慧极必伤”。
综观这些二手评价,我以为最要她命的,就是那句“从不抱怨”。什么样的人才能“从不抱怨”?神仙吧。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好吗?
成功学书箱里,总有那么一条,积极心态,不抱怨。各种团队训练,也总有那么一个环节,不要用抱怨的消极影响整个团队的气氛。甚至还有一家知名的人力资源顾问与培训机构(IWNC)的名字,就叫“I Will Not Complain(我不再抱怨)”。这种种存在,把抱怨当成恶事。
但抱怨是人之天性。喜怒哀乐,怒从何来,怨积而怒。孔子都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情”作为创作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动因,还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就是贤圣们发泄愤懑、抒发怨愤的意思么?不抱怨,能有李白《怨情》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么?能有曹雪芹的红楼焦大?扯远了。
这姑娘,可能真的缺了一种“为怨而怨、当怨则怨”的气质。单位里戴着面具行事是正常,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你脾气太好,啥事不说,那很有可能是自己把自己往极端方向憋忍着。别人口中的你的美德,未必是好;恶行,也未必是不好。真希望时光倒转,宁可你跑来和我吵上一架。
逝者已经走远。她的爱与怨,留给了最爱她的家人。她的老父,在医院和所有到场的单位领导握手致谢,感谢单位对她的最后关照。不知道心里有没有一点埋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