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者阿蓉
闲置许久,终于又拿起了写作的爱好,虽然写作有些生疏,但是抱着“大不了重头再来”的决心,也就又开始了。希望希望希望那种三五个小想法链接成文章的感觉还会回来。
我常看到“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样的标题话语,所以对日本的现状也就额外关注些。最出名的书应该是《菊与刀》,但《菊与刀》是从战争的出发点来剖析这个民族的行为举止,并不是很合我的胃口,于是看了一些就放下了。转而看了这本 《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
作者描述,日本少子老龄化以及低欲望社会算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先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少子老龄不算新奇,但日本的低欲望社会特征却是首例。
日本年轻人普遍从30岁开始攒钱,直到去世。“人死了钱没花完” 这种事在日本常常发生。据统计,日本死去的老人人均存款3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23万左右。与中国的文化类似,年轻人攒钱养老,攒钱“以防万一”。对比意大利,挪威,这些国家的老年人,即使在年轻的时候攒钱养老,等到老了也要花在自己身上享受生活。而在日本,即使日本政府每年会发年金(日本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养老制度),老年人还是会将其攒下。这一习惯源于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教育。
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面积小,物资少。政府为了集资发展国企,呼吁国民“为美好的将来而存储”,久而久之存储对于那一代的人民而言已是一种习惯。同时,他们也将这样的习惯不经意的传输给了下一代。
此外对于二战后的那一代年轻人普遍认定“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真理,因此在不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的老年时期,即使领着年金也会有 “ 没有了劳动收入 ” 的不安全感。那一代的日本人,也因为受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影响,勤快工作,使得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美日发生贸易摩擦时,美国指责日本“日本公民普遍超负荷工作,日本人也毫不在意。正如同今日的中国,加班文化,996不同程度地折磨着这一代的睡眠与生活,但是国人沉浸于中国的经济崛起的喜悦中,甘之如饴。毕竟勤劳向来是中国人的优良品质。
我在日本游玩时看到高岛屋百货外有年迈佝偻者身上挂着KTV的挂牌,手里还另外举着一个广告牌,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初次见时,我有点震惊,在中国的文化里,让年迈者如此劳累是不人道的,若把这样的照片挂在微博上,这样的企业会被大家喷死,然后出来认错道歉。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大家似乎司空见惯,这也许就是他们“劳动者光荣”的另一种表现吧。回头想想入海关时录指纹的工作人员也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公交车上也不能踏踏实实坐着,要随时为老年人让座。老龄化如此明显。对比中国,老年人保守消费,习惯存钱的习惯与日本如此相似,今天的中国开始出现消费降级,开始从“只生一个人好”到“开放二胎”,开始收丁克税,但是生育的经济压力依旧巨大,中国少子老龄化,低欲望的社会也不会很远。
本书中对于人口老龄化与低欲望社会的解决之道也给予了一些观点大概分为两种:
1:让老年人开始花钱,教老年人花钱。
让日本政府宣传政府会为养老负责,无需惶恐老无所依,从而让老年人手中的钱财流通而非储蓄。
在亚洲文化里是有“养儿防老”,因此相应地父母的钱财也会留给养老的子女。有些子女甚至为了养老甘愿放弃现有的职业。即使没有放弃,也会出现三代同屋的日常,有交际就会有委屈,久而久之年代的隔阂,思维模式的障碍会让两辈人之间频繁地出现不愉快的场景。而在发达的欧美国家里,父母儿女羁绊没有如此之深,给予子女充分的自由,因此也不会留给他们相应的钱财。这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来说益处居多。
2:提高生育率。对非婚生子女给予认可,对单身母亲给予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3:支持年轻人创业,增加日本对全球的吸引力。进而增加日本财政收入,偿还国债。
4:教年轻人,老年人学会享受生活。
年轻时就培养一些消费型的、非消费型的、独乐的、众乐的爱好,这样年轻时好好工作攒下来的钱才能如愿的花出去,才算是享受了生活。如果金钱富足也可以适当地帮着国家还国债。解决这一辈负债领养老金,下一辈偿还却无法领养老金的问题。
中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今年4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表示,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于2035年耗尽。虽然预测如此,但是养老金关乎国家信用,民生工程,笔者表示还是很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