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纸事件
班主任临时通知说让小孩第二天带一张卡纸去学校做手工。
卡纸科普一下,是挺度较高的一种纸,广泛应用于包装行业。一张洁白干净的卡纸,我想短时间内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渠道弄到的。
恰好,我家里常备。
因为惧怕复印纸上面那一层荧光幽幽的化学物质,我时常让孩子用食品级的卡纸画画。一来安全,二来着色性能良好。
老师的通知犹如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井,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在临近睡觉前的时间里,焦虑的情绪蜂拥而至。
家长们纷纷发问,什么是卡纸?有无样本看?去哪里买?
班主任说,这是美术老师的通知,她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我把孩子叫过来,问她,班里需要卡纸做手工,你愿意明天拿一包去分享吗?
孩子说:“可以啊,我可以全拿去的”
于是我在群里说,我家里有,足够的卡纸。明天每个孩子都会拿到一张,请大家放心。事情大概就这样解决。
第二天孩子带着一大包的卡纸去上学,回来之后异常开心。
她说班主任老师说了,谢谢你这么善良、慷慨,给大家提供做手工的纸。孩子瞬间被满心的喜悦包围住,幸福的不得了。
分享,提供,助人为乐。这些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在付诸行动之后的却会给我们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不论你在不在乎这种反馈,给与爱就能感受到快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便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不情不愿,斤斤计较,争来夺去的事情发生?甚至时常发生在我们的亲人之间。
2. 赠送玩具事件
孩子们之间,赠送玩具是最常见的交往方式。
在上小学之前,孩子和楼下的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并不常玩。而那两个孩子同上一个幼儿园,又同住一个楼层,可谓形影不离。
上小学之前,孩子很担心她原来的幼儿园只有她一个人上S小学,很孤独。
我安慰她说,小区里有很多孩子都上那个小学,每个人都会慢慢熟悉起来的,新朋友会越来越多的。
自此,她和楼下的两个孩子开始同去同往的小学生活。
三个人,难免会闹一些别扭。
开学不过一个月,情况有些变化了。孩子和小男孩玩得超好,因为有共同的游戏偏好,他俩貌似更有共同的话题。那个小女孩有点不开心,每次做游戏都是她扮演一些坏人的角色,小女孩时常哭哭啼啼的不配合。她还跟她妈妈哭诉,说那个男孩自从有了我家孩子,就不要她了。什么都不送给她了,都送给我家孩子了。演绎的像复杂的三角关系一样,让人汗颜。
在群体中,越是人多,越能体现一个人的亲和性,这就是乐群性的萌芽状态。而最初能被边缘化的人,都可以追溯到她的家庭,比如重男轻女,偏爱其中某一个孩子之类的。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忍者神龟玩具事件
小男孩买了忍者神龟玩具套装,两个小女孩眼热的不得了。我家孩子对我展开攻势,立刻要去买,记住是立刻。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带着她去了超难停车的某商场买玩具。她甚至说这个玩具她用自己的钱来买,我当然愿意喽。无独有偶的那一天,玩具城搞活动,忍者神龟玩具套装买一送一。于是用了70块钱买了两套,简直是喜大奔普。孩子挑了两个套装,她一直问我“第二套是不是赠送的?不要钱的?”我说“是的,白给的,这样你分摊下来每套只需要35块钱”。没想到她竟然说“我不要分摊,第二套就是不要钱呗”。
回到家,三个小孩便聚在一起玩。小女孩小声地祈求道“你可不可以送我一个,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出乎意料,孩子大方地说“可以啊,第二套就送给你了”。于是三个孩子快乐地玩在了一起。
多了一件,白给的玩具。在孩子的心里,她要的忍者神龟套装已经满足了,还多了一套。多的一套因为是多,超出了她的满足感,所以随便送人都无所谓。这个时候的她是不计较得失的,绝对的全心全意付出。
我在思考,在哪种时刻,分享和付出可以这样随意而为?而不像我们大人那样,天天把“我为你付出了什么你知道吗?”这种话挂在嘴边。
3. 分享的真正含义
人向往美好,向往被感激,每个人都有被爱的渴望,同时更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被感受到。俗话叫“落得个好处”。
基于人性,大人们都知道,要想得到就得付出,分享是一个人获得群体认同的基础。
所以,小气、自私、抠门就被贴上了浓重的负面标签。
小气这个标签,被贴上,让人感到巨大的耻辱。
那么,小气到底对不对?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爱自己胜过爱别人,优先满足自己是对的呀。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分享,不分享就觉得自己孩子很小气、很丢脸,不分享就是错的。甚至威胁地说"你不分享就等着以后没朋友吧!"
话说我们是否过多地夸大了“小气”“不分享”的危害了。
如果一个孩子有十几包卡纸,她会吝啬于拿出一包来吗?如果一个孩子已经拿到了心仪的玩具,她还会抓住赠品不放吗?如果这次分享了,以后不会再有了,谁还愿意付出仅有的呢?
豆瓣上曾有个问题,你父母有无拿你心爱的东西送人?答案千奇百怪。即便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对于那些被剥夺的经历还是耿耿于怀。家长曾经无情地剥夺了他的东西,拿去送给别人维护自己的面子,让自己的孩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被掠夺的无助。在这时,分享就意味着放弃、失去,是一种诀别。面对诀别,仅有的那点对他而言很重要,死都不能失去,所以看起来极其小气。他只有那么点了,你还硬让他拿出来分享。
真正的分享,正是建立在真正的满足之上的。
所以,分享要分两步走:
首先,我有,有很多,而且以后还会再持续地拥有。
其次,我愿意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喜悦。
这种情况下,你感激不感激我,你欠不欠我人情都是无关紧要的。这才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内心充满了喜悦,不含任何的计较与怨气。
4. 满心喜悦地付出
有人提议要立法让孩子回家探望父母,听得我感到一阵心寒。
这好比是死缠烂打缠住一个不爱你的男人/女人一样的感觉。
孩子长大了,为什么就不愿意回家了?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还是家的吸引力太弱了?
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养育孩子需要付出千辛万苦,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所以孩子必须牢记这些,必须回馈父母,必须孝顺父母,必须..........
事实上,索取回报的付出一般都不那么纯粹,回报率也可想而知了。
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主动回家的,孩子会时刻挂念父母的,孩子的重大决定会和父母说的。因为她知道,不管自己走多远,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自己所有的决定都会被尊重被支持,不需要隐瞒和强撑。即便是孩子不回家,父母也不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父母会体谅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她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让爱自然流动。
这样的付出能让人满心喜悦。不管你在不在,你的爱都在,被真切地感受到,被体会到,被传递到。
这样其实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