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的用户体验已经很难做出差异化的时候,下一步是输出价值观。
五月,小米和魅族先后推出新机。也可能是这批新机确实不是旗舰的缘故,小米就剩个大了;魅族则是怎么看都有苹果6的影子。但两家都不大不小地带起了一波宣传节奏。
小米推出MAX,主打大屏
小米最初在手机界杀出重围,喊出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毛头小伙的我是有点动心的。怎奈当时的手机更新换代周期还没现在这么短,在我准备换手机之前,小米就用“饥饿营销”败了我的胃口。当然彼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个名词,我只是本能地排斥一切需要抢的东西,感觉一拨人去抢手机跟商店里一堆人抢着买打折的卫生纸一样的土。后来想明白了雷老板的手段,感觉这老板也挺土的:认识点“ARE U OK”,看了本外国营销书,学了个新词儿,直接就拿来忽悠国内消费者了。进而,也就感觉小米土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没有最土,还有更土。在“饥饿营销”已经被大众所熟知的时候,小米返璞归土,主打大屏!“6.44"大屏也许是你爱它的理由”这句话你在三年前说可能还有点市场。更大、更薄、更快,这简直都是国产山寨的标签好么。虽然小米一直都挺土,但也不至于跟华强北抢饭碗吧。
再看看那段电影贴片广告。啥“点餐快、看片快、打车块、打飞机块、抢红包更快”,这种广告手段土就算了,你能不能不要粗鄙?很跌份儿,DID U KNOW?
魅族推出note3、魅蓝3
关于魅族的营销,除了一些海报啊、概念短片啊、广告词可能需要给罗永浩点版权费之外,我个人感觉整体层次要比小米高个两档。比如在腾讯NBA做的抽奖活动。一开始我记得是一场比赛投进几个三分就送几台手机。后来一看一场要送出去十几二十台太伤了,改成了一场固定送四台手机,其他的送移动电源。我们也不能怪魅族做事不到位,估计是当时做方案的人好久没看NBA了,不知道自从库里横空出世之后,人人都在扔三分,一场球两队不扔进去20来个三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这次出新机子,魅族又在伪文青聚集地,真鸡汤批发市场,全国最大的干货文坟地——简书——发起了“神转折”大赛。就是花一万块钱请大家一起为它写软文。前段时间还找了网络上最红的大头王尼玛是吧。不管效果咋样,至少人家这个格调是有了的。
但是,
不管营销手段的格调高低与否,我认为小米和魅族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广告受众。“用户体验”这个早就被业界提出来研究了好久的课题,他们两家还是没能全面地去认识:手机是你的产品,广告也是你的产品;手机有用户体验,广告也有用户体验。其实这个提法不准确,准确的应该是:当产品的用户体验已经很难做出差异化的时候,下一步是输出价值观。
就像我感觉我自己简直就是人格上的伟人,可是就是没有姑娘喜欢我,为啥呢?因为姑娘首先是我外表、行为、语言的受众,而不是我人格的受众。我长相平凡、行为怪癖、语言崎岖,姑娘自然就没有心情来欣赏我伟岸的人格。自己论坛里面的粉丝是广告受众么?不是。他们早就跳过了看广告的阶段,而是直接看产品,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群体价值观。你面对的是那些第一次见面的姑娘,那些潜在新用户。
潜在新用户首先是广告的受众,而且是挑剔的受众,现在哪个人不知道点传播学、营销学知识,你靠忽悠是不行的,你得输出价值观。让人认同你的价值观,然后认同你的产品。小米和魅族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做的不错,雷军“为发烧而生”、黄章做个木头的MX3模子,都是在输出价值观,也圈了不少粉。可是至少在这一波、这两年的营销里面我没看到这些闪光的东西。
聪明的你告诉我,当年令你崛起的东西,这些年为啥越做越差呢?
彩蛋:
大家看过大红鹰的广告没,俩战斗机飞来飞去的那个,结尾字幕还不说“XX卷烟厂”而是“食品、机械、生物、教育”。这种广告形式一方面是政策要求,但人家传播的就是某种价值观。手机现在真的越来越像香烟了。大家都能做,抽起来也差不多。差别只在于你传播的是“利群,永远利益群众”,还是“大红鹰,胜利之鹰”。而人们一旦抽习惯了一个牌子,就会一直抽下去。
用户体验?产品同质化?粉丝经济?传播价值观?体现身份?跟风消费?手机厂商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事情,香烟早就自然而然的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