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轻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只存在于成人阅读中。自从我担任一家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阅读杂志的终审后,发现,轻阅读和碎片化阅读也存在于儿童阅读中。
一些校园故事或者原创的童话故事,读者的阅读过程非常快乐,可是,我们在哈哈乐过以后,从刚才的阅读中得到了什么?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阅读,我们就称之为轻阅读。类似的童书,在本土作家的作品中,并不少见,比如那位风靡校园的女作家的作品。
我的一位朋友,死一家文学报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我们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议论过,什么样的童书才是比较高级的?我们的共识是,高级的童书应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触感到知识的温度。
其实,这并不只是我们俩的认识。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的编辑殷健灵女士也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这位不断有新作推出的女作家,总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她最新一部作品《野芒坡》,就有意在其中存入了有温度的知识,让一个孤儿在教会的孤儿院里接触到西方的工艺制作(鞋子、木工)乃至米开朗琪罗的画作。我很推荐殷健灵的这本《野芒坡》,一个名叫幼安的孤儿,在上世纪初经由教会孤儿院和学校的培养终于学成到可以有资格去意大利佩鲁贾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阅读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幼安毕竟简单的人生一定会被我们忘记,但是,由幼安的故事带给我们关于米开朗琪罗的绘画,将会永驻我们记忆变成我们的修养,这就是我认为的童书中的知识温度。
在童书中植入有温度的知识,在引进版童书中,做得尤其出色。今天,我们仅以99童书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诺奖童书”为例。
这套童书,一共10本,威廉·福克纳的《许愿树》、勒克莱齐奥的《夜莺之歌》《树国之旅》、高尔斯华绥的《如梦初醒》《我的小狗》、叶芝的《爱尔兰童话故事》、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丛林故事》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红襟鸟》和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一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惊呆了。威廉·福克纳、勒克莱齐奥、高尔斯华绥、叶芝、吉卜林、梅特林克,都是世界文坛响当当的名字啊,其中,梅特林克的《青鸟》创立了戏剧文学的新模式,而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至于高尔斯华绥、叶芝、吉卜林、勒克莱齐奥等等,虽在文本表达方面不见惊世骇俗之处,可他们以自己作品的内涵和多样性表达,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伟大的作家居然纷纷写作了童书?他们不可能花时间来写一本仅仅逗我们一乐的故事书。他们奉献给孩子们的童书,究竟是什么样的童书?
我早已过了阅读童书的年龄。然而,诺奖作家“屈尊”来为孩子们写作,让我对这10本童书充满了好奇心,满足好奇心的唯一办法,就是一一阅读这10本书。读完以后,我非常欣慰,因为大师的创作满足了我对童书的期待,就是在童书中渗透了有温度的知识。
一种,是硬知识,典型之作是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
吉卜林是一位英国作家,42岁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也是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1907年瑞典为什么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吉卜林?因为他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部短篇小说集等等,而为世界文学爱好者熟知的吉卜林,则是因为他的两部动物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和《丛林故事》。说到动物故事,我们也许不陌生,不就是将动物拟人化写一个故事吗?对,也不对。对的是,吉卜林爱他的两本动物故事集中的确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为孩子们写作了丰富的动物故事。吉卜林知道,唯有这样的方式,才更能让孩子们接受他的作品。吉卜林的动物故事,启迪了不少后来者,他们也为孩子们奉献了不少动物故事集,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的西顿。众多写作动物故事的作家,我们为什么只提吉卜林和西顿呢?因为他们在写作动物故事的时候,坚决不为所欲为,而是恪守一条法则,即决不违背关于动物的常识。
《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是《原来如此的故事》12个故事中的一个,(很多来自西方的童话故事都喜欢用12篇结集成书)。要回答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回答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是物种的特征。怎么办?善于讲故事的吉卜林想象出小象原来有个小鼻子,被狡猾的鳄鱼欺骗鼻子被鳄鱼的血盆大口咬住了,要不是双色蟒蛇的拼死相救,小象就成了鳄鱼的美食。小象的命是保住了,但原本小小的鼻子在鳄鱼与双色蟒蛇以及自己入拔河一样拉拽下,变形为长鼻子。这个故事版权属于富有想象力的吉卜林,与小象为什么有着长鼻子的科学原理是不相符的。但是,吉卜林创作《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小读者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而是想告诉我们,大象的长鼻子的用途,于是,他这么写道:
第三天快要日落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落在了象宝宝的肩膀上,他下意识扬起鼻子,拍死了那只苍蝇。
“这是第一大好处!”双色大蟒蛇说,“以前你那小鼻子可办不到吧。再试着吃点东西。”
象宝宝想都没想,扬起鼻子拔起一撮草,在前腿上掸去灰尘,塞进了嘴里。
“第二大好处!”双色大蟒蛇说。“以前你那小鼻子也办不到吧。有没有觉得被太阳晒得很热呢?
“是挺热的,”象宝宝想也没想,用鼻子从泥泞的、灰绿色的林波波河岸卷起一滩泥,扣在脑袋上,就像给自己做了一顶凉快的泥巴帽子。
“第三大好处!”双色大蟒蛇说:“以前你那小鼻子也办不到吧……”
吉卜林通过象宝宝与双色大蟒蛇的对话,陈述的大象长长的鼻子的三大用处,是有着科学依据的。象鼻子的三大用处,是否也反证了大象这一物种何以要长出一个长长的鼻子呢?
另一种,我称之为软知识,亦即通过故事传达给小读者行为规范。
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是世界文学的一颗瑰宝。读了他的《如梦初醒》和《我的小狗》后,真佩服这位伟大的英国作家的初心、童心和爱心。特别是那本写一个名叫乔恩成长阵痛的《如梦初醒》,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大作家对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期待。
乔恩8岁那一年的6月,他第一次远离了妈妈,因为妈妈随爸爸去爱尔兰度假了。爸爸妈妈不再家的那段时间里,高尔斯华绥让乔恩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的这两本童书,让乔恩懂得了不少道理,其中一条,就是懂得了怎么主动去爱父母,高尔斯华绥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乔恩总是在问临时来照顾他的珠妮“阿姨”,他用什么样的方式从楼梯上下来迎接远道回家的爸爸妈妈。阅读这一段的时候,你越是为乔恩纠结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下楼迎接父母感到可乐,越是能体会到突然长大的乔恩对父母的爱。我尤其喜欢高尔斯华绥的这一段叙述:
“我想看看妈妈带回来了些什么东西,你不介意吧,爸爸?”
他音调低沉,长出了一股男子汉气。可爸爸看穿了他的心思,这使乔恩一阵窘促。爸爸叹了一口气,回答道:
“好吧,老伙计,去爱她吧。”
他先是装作不着急,慢慢走着,然后一溜小跑,来弥补慢走落下的时间。她从自己的房间走进妈妈的卧室,门死开着的,她正蹲在一个箱子前,他默不作声的靠近她。
妈妈站直了身子,问道:
“怎么了,乔儿?”
“我就是过来看看。”乔恩答道。
妈妈又给了他一个拥抱。乔恩爬到了靠窗的一个座位上,盘腿坐在上面,看着妈妈打开行李。他这样坐着,看着,心情愉悦……
“我想看看妈妈带回来了些什么东西,你不介意吧,爸爸?”因为有马克·吐温的书打底,乔恩知道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独立,可他又实在想到妈妈身边去,于是,“他音调低沉,长出了一股男子汉气”,可爸爸到底老奸巨猾,一眼就看出了乔恩的心事,这让乔恩很不好意思呢,于是,“他先是装作不着急,慢慢走着,然后一溜小跑,来弥补慢走落下的时间”,写得太有意思了,等读到“他这样坐着,看着,心情愉悦”这一句时,真叫人忍不住呵呵笑出声来,因为,高尔斯华绥将一个行将学着独立又一时无法割舍对妈妈依恋的男孩,描述的惟妙惟肖。不错,高尔斯华绥的本意是告诉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怎么珍惜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以及一个男孩应该怎么学着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可是,这一段叙述,对我们如何写作文,有没有指导意义呢?
《如梦初醒》中的温暖,我们阅读威廉·福克纳的《许愿树》时,也能感受到。
高尔斯华绥是一位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写得如此温暖,总让人感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威廉·福克纳,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一位作家。为什么要特别指出福克纳是一位美国南方作家?只有去过美国南方,弗吉尼亚州、田纳西州等等,你才能感慨“好上好水好寂寞”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在数小时见不到一个人的天地里,人的心事会浩渺而狂奔,所以,去过美国南方以后再读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才能懂得福克纳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意识流的小说。意识流小说,可见,福克纳是一位先锋的、前卫的作家,可是,这位先锋、前卫的作家,一想到要为孩子们写一本书,竟会变得如此柔软和慈祥,去读读《许愿树》吧,真是读得人潸然泪下。
诺奖作家写作的童书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我感觉很疑惑的地方。这样的疑惑,尤其来自叶芝编撰的《爱尔兰童话故事》。
叶芝是一位爱尔兰诗人,根据他的一首诗歌《当你老了》谱曲而成的同名歌曲,近年来在此地非常走红,这首诗叶芝是为他一辈子的爱人毛特冈写作的。毛特冈是叶芝生活年代里爱尔兰著名的女演员,叶芝对她一见钟情,但毛特冈不爱叶芝,尽管他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我”,怎么办呢?叶芝就远远地祝福毛特冈,方法之一就是写作了这首天长地久的诗《当你老了》。我想象这样一位温暖的诗人要编一本爱尔兰童话故事,一定会选择类似“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爱尔兰童话故事》中当然有,更有《鬼故事》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短,只占了这本书的两页半,就篇幅而言,舍弃也是不令人可惜的,更何况,它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出门走水路的年代,有一次,我从都柏林顺大运河而下。
这简直是一个恐怖故事嘛,怎么适合讲给孩子们听?我想了数天以后边明白,能写出《当你老师》的暖男叶芝为什么非要将《鬼故事》放进《爱尔兰童话故事》,是因为他觉得,孩子们绝不是只适合接受傻白甜故事的读者,有时候他们也应该接触到像《鬼故事》这样阴森可怖的故事,一方面,告诉读者这个世界有阳光明媚的白天,也有月黑风高的夜半。人,对四季轮回、日出日落要有一点敬畏之心。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红襟鸟》(封面见题图)是这一套童书中最厚的一本,也是我力荐大家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时塞尔玛·拉格洛夫根据《圣经》结合孩子们的特点撰写的一本故事。也许,我们会说,将来我又不信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或者犹太教,为什么要阅读根据《圣经》改编的《红襟鸟》?作为一个爱书人,我们不能不读外国文学作品。许多外国文学作品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懂得圣经故事,我们的阅读就会大打折扣。从《红襟鸟》开始,如果我们能够通读《圣经》,等于是为自己架起了通往外国文学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