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世界上无人幸免又无法根治的病,那一定是感冒。
很戏剧性,感冒并不是医学名词,中西医都没有这个病名,它是中国古代官场用语。感冒这个词的源于古代官员请假,最早见于南宋时的陈鹄,别人请假理由都是“害肚”,就是闹肚子。他偏偏特立独行,请假理由写“感风”,到了明清后期,为了请假还保住乌纱帽,“感风”逐渐演绎成了“感冒”。
现代医学称这种病症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称这种病症为“外感病”。
根据一项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感冒大国”。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超过10亿人次的国人得过感冒,感冒时间平均长达18.5天。中国疾控中心公开数据表示,中国每年平均死于感冒相关疾病的人数达到8.8万人。
但是,国人对感冒治疗仍没有建立正确认知。虽然大多数医生和药师建议感冒患者在家休息更有利于康复,同时也可避免将疾病传播给他人,依旧有75%的患者曾在感冒或流感期间坚持外出工作。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指出:“国人对感冒的认知仍停留在‘小病’阶段,但是感冒已经严重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健康乃至生命安危”。
世界卫生组织织推测,每年流感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人死亡。历史上杀人最多的一场瘟疫,也不是什么霍乱、天花、麻疹这种烈性传染病,更不是中世纪的黑死病,而是 1918-1919年横扫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约5000万人死于这次流感,死亡规模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亡人数。
感冒不仅本身会要命,还还会诱发肺炎、鼻炎、哮喘、咽炎等很多慢性病,甚至诱发一些要命的疾病,例如死亡率高达75%的爆发性心肌炎大部分的都是感冒引起的。
在现代医学的概念里,感冒是细菌或者病毒导致的呼吸系统炎症,90%都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具有传染性,症状严重的称为流行感冒,症状较轻的称为普通感冒。
非常戏剧性的是,现代医学对“感冒”束手无策。现代医学治疗感冒,采用的是针对局部症状进行缓解用药,旨在让患者在自愈期间降低难受程度,从而坚持到自愈。大致是有一套格式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发烧,肢体疼痛就采用解热镇痛药、例如布洛芬,复方阿司匹林等,这样可以缓解发烧,肢体酸痛;如果患者打喷嚏流鼻涕的,用抗组胺药,例如马来酸路苯那敏,它可以缓解打喷嚏症状;如果患者咳嗽,就用镇咳药,例如右美沙芬等;如果患者鼻塞,呼吸困难,就用拟肾上腺素药,例如盐酸伪麻黄碱等,它可缓解鼻塞。当然,各种抗生素,各种输液用起来也毫不手软,反正只要吃着药片打着针,患者心里就有盼头,坚持坚持一两周,嘿,你看还真好了。所以,很多人认为,现代医学能很好的治疗感冒,“科学迷信”就这样神奇的被建立起来,然后在全球撑起了几百亿美元的感冒需求市场。
在确诊感冒后,大部分大夫都会建议你多休息多喝水。几乎所有的西医医生都知道,现代医学没有有效治疗感冒的药物和方案,所有针对感冒的用药都只能是”安慰剂”,但是在患者的“科学迷信”和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下,医院诊所里是人满为患,吃药打针,热闹的如火如荼。花大几千人民币,治疗不好一个感冒,成了时下诟病医疗机构和表达人民对医疗机构失望的一种社会现象。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个死循环,它本身就是治不好,你又非要让它治,简直无解。
可以说,感冒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就是不治之症,虽然大量的感冒类药品只能缓解症状(就药品的功效来说,缓解可以理解为无效),不感冒这个永不消失的疾病仍然撑起了庞大的医药物市场,也占用了大量的国家卫生资源。
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的统计显示,在中国自我诊疗比例最高的常见病症是感冒,占常见病症的89.6%,高出第二位3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众多的感冒药目标消费者不再去医院治疗,而是到药店自行买药。城镇居民在OTC的消费上,感冒药占到85%,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消炎药55%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现阶段,在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中,感冒药的销售额约占药品零售总额的15%,市场规模高达约500亿元,中国应该是在治疗感冒上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浪费公共医疗资源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感冒医药市场,并形成了具特色的“感冒经济”。
那么,面对感冒这种宿命一样无法摆脱的疾病,轻症难受,重症要命,现代医学又束手无策(不要嘲讽某某患者因感冒入院医治无效死亡是小病大治,庸医无能,是真的束手无策)我们怎么办?治不治,都是艰难的选择。
首先,要防止感染,少患或者不患感冒。习惯上要勤洗手,勤剪指甲,注意卫生。出行戴口罩,远离感冒患者,感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次,感冒治疗要在初起时,越早越容易治疗。其三,现代医学对感冒没有好的治疗对策,中医却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不妨多关注一下中医方面的知识。
我将在下篇文章中分享我亲身验证过的,中医一剂治愈感冒的经验,关注我,期待与您共享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