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哲学的故事》这本书,是通过著名网络写手和菜头的微信公号《槽边往事》。看到和菜头的推荐后,我当时就在亚马逊下单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但直到今年春节才有时间翻看。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读这种大部头的著作,尤其是佶屈聱牙的哲学类书籍。每次翻阅,我都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完全是强撑着读完全书。真心话,比我的专业书籍还枯燥无聊。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这帮哲学家是不是吃饱了撑得,想那么多干嘛?也许精神上思辨的乐趣,远超过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
本书引言中作者开宗明义,“我们需要在有生之年,认清生活的真相,以'永恒的观点',看待那些似乎永恒的事物。我们必须学会以微笑来面对命运,甚至泰然地面对死亡。我们必须成为完整的人,协调各自的欲望,互相配合,达成一个共同的准则。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既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最终目标,也可能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进一步引用梭罗的话,“要做一个哲学家,并不是有深刻的思想,或者去创立一个学派就行了,而是要热爱智慧,并受它的指引去过一种朴素、独立、豁达和充满信心的生活。真理也许不会使我们发财,却能使我们获得自由。”
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哲学的原因。
作者从希腊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展开,描述他心目中人类哲学的发展史。
如果哲学有自己的代言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苏格拉底。据说德尔菲城的神谕宣称他是希腊最智慧的人。但他从不自夸是个智者,只说自己是智慧的爱好者。他说:“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支持智者领导,鼓吹贵族政治,结果导致一场公民大会宣判了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人类史上难忘的一幕。苏格拉底成为了哲学的第一位殉道者。
苏格拉底的悲剧,在柏拉图内心烙下深深的烙印。他毕生都在研究怎样发现精英,并赋予他们治理国家的权利。柏拉图的《理想国》,集中展现了他的伦理、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观点。柏拉图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值得人们去奋斗:正义、真理和美。对于正义,柏拉图下了一个定义:“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是有史以来独立创立宏大思想体系的第一人,就统治人类思想领域的时间来论,没有人能超过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原则,但缺乏实验和具体的假设,只是一堆粗略的观察资料。他善于收集资料并分类,各个领域都运用范畴,编制目录。对形而上学的极大兴趣使他在各门科学都提出了不少假设,虽然这些假设现在看起来很荒谬。
作为典型官二代的弗兰西斯.培根,一生都在仕途上蝇营狗苟,争名夺利,但这决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认为,思维只能充当观察的助手,而不能取代后者的地位。《新工具》的第一句格言就是对形而上学理论提出的挑战:“作为自然的仆从和解释者,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和改变,只能在他们对自然秩序的观察所及的范围内进行,除此之外,他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这标志着经院哲学的终点—即知识从应用与观察中分离出来—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经验和效果上,这是英国哲学的典型特征,并最终在实用主义那里达到顶峰。
斯宾诺莎是个坚定的犹太人,在犹太教堂内度过他的青春。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的问题远远多于他解决的问题。思考得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就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好奇心驱使他了解基督教思想家们关于上帝和人类命运这类问题的著作。对斯宾诺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近代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之父—笛卡尔。斯宾诺莎主要有四部著作:《神学政治论》《执行改进论》《伦理学》《政治学论》。斯宾诺莎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的一切哲学都渗透了他的思想。正因为将斯宾诺莎与康德的认识论结合在一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提出了各不同的泛神论。从“自我保存的努力”之中,产生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利意志,伯格森的生命冲动。
伏尔泰对于法国,就是文艺复兴,就是宗教改革,还是半场法国大革命。他说,历史不过是我们对死人玩弄的一些把戏。为了寻找真实的人类历史,伏尔泰研读各种材料,给数千位重大事件经历者写信求证。他坚信,历史的动力不是君主,而是运动,势力和人民;不是单个的国家,而是全人类;不是战争,而是人类思想的发展。1791年,伏尔泰的遗骸迁入先贤祠时,送葬的灵车上写着:“他是人类心灵的推动力,我们自由航程中的灯塔。”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康德这位淳朴矮小的哲学家留给我们的哲言。虽然他谦逊,瘦小,大脑里却蕴涵着影响最为深远的近代哲学革命。康德的哲学著作庞大而且晦涩,很容易完全相反的解释。但康德似乎真的把一切哲学流派融合成了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统一体。由于有了康德,哲学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幼稚了;自康德起,哲学就日益丰富和深刻起来。
叔本华继承了商人父亲的粗鲁,务实,精明,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糟糕。自从母亲将他赶出家门后,再也没有见过母亲。这也许是叔本华悲观的来源之一:一个没有体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的是,被母亲恨过的人,没有理由喜欢这个世界。作为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条理分明,全部论述始终围绕着中心议题:世界就是意志,因而也是斗争和苦难。书中第一句话非常自傲,“世界即我的表象”。 意思很简单,世界是通过感觉和表象被我们认识的。我们应该感谢叔本华,是他为我们揭开了内心的奥秘,他告诉我们,欲望是一切哲学中无可置疑的公理;他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使我们认识到思想并不只是对与人格无关的事件所作的抽象计算,而是行动和欲望的灵巧工具。
斯宾塞可谓是个天才,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仅读过一本旧的伦理学著作,就写出第一部著作《社会静力学》;只读了休谟、曼塞尔和里德的著作,就写出了《心理学》;只读了卡朋特的《比较生理学》,就写出了《生物学》;写《社会学》时,连孔德或泰勒的著作也没有读过;写《伦理学》之前,他从未读过康德、穆勒和别的伦理学家的著作。斯宾塞成千个论点的证据,大部分是通过直接观察,信手拈来,而非取之于现成的书本。任何时候,他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一旦看准自己要干的事业,并发现了他以后一切工作的核心--进化论之后,他的脑子仿佛变成了一块磁铁,不断地吸收有关材料。斯宾塞在哲学和物质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给哲学带来了现实主义,使德国哲学相形之下显得苍白,抽象和怯懦。
1865年,尼采发现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通过这面镜子,尼采窥见了世界、人生,以及那骇人而又壮丽的本性。灰色调的叔本华哲学,给尼采的思想留下了永久印记。《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福音书。在尼采看来,有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英雄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认为强者邪恶的道德和弱者善良的道德,都是社会必需的。冷酷、冒险、战争与仁爱、和平,具有相同的价值。人类最好的素质,就是坚强的意志,强力和不朽的激情。邪恶之于善良,正如变异之于遗传和革新之于传统。不打破常规,就不会有发展。 事物的好坏最终以它们对生命的价值来评判。对一个人,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物种,则以其生命力、能力和强力来衡量。尼采的哲学有许多不合情理之处,许多言论相互矛盾。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折服于尼采的热情和执著。尼采并不论证什么,他只是宣告和揭示:他以丰富的想象而不是逻辑来征服我们,他奉献的不仅是一种哲学,也不仅是一首诗,而是一种新的信念,新的希望和新的宗教。
著作最后两章,作者记叙了当代欧洲和美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