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习惯养成法”
有这么一本书,叫《21天习惯养成法》。我不知道大家口中广为流传的“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说法是否来源于这本书,但是当我找这个理论的时候,便看到了这本。
就书中理论分析,一个人习惯的养成,要分三个阶段,共21天。
第一个阶段:第1~7天,这个阶段特征是“刻意、不自然”。
第二个阶段:第8~14天,这个阶段特征是“刻意、自然”。
第三个阶段:第15~21天,这个阶段特征是“不刻意、自然”。
到达第三个阶段,也就跨入了“习惯性的稳定期”。也就是说这个习惯将在未来的人生中为你服务,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21天跨越过去。
这种理论,在生活各方面实践中,都有很多追随者。我就看到过很多人参加了“21天写作打卡团”,“21天坚持健身团”,“21天不吃甜筒团”……(最后一个是乱入哈~)
我最初听到这个理论的时候,就颇感到怀疑。因为我在不少事情上,即使坚持了21天,也最终不了了之。为此,我仔细思考过其中的原因,最后推出的结论是——时间太短。
不好的“习惯”养成,何必需要21天!有时候,只需一念之间。
而好的“习惯”,培养起来,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1万小时理论”
大量的实践者,用亲身实践证明了21天不能培养一个好习惯的结论,于是大量的人群投入了另一个理论阵营——“1万小时理论”。
这个理论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刻意练习》,于是人们开始拼命地把时间投入到自己想有所成就的领域。
但是,这个“1万小时理论”指的就是时间的简单堆积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1万小时”也并不是难以达到的时间点。
其实,所谓的“刻意练习”,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勤奋和努力。这种练习是经过:
目标
专注
反馈
走出舒适区
这几个阶段达成的,最重要的是,要创建更高级的心理表征。
所谓的“心理表征”,指的就是找到领域杰出的人物,模仿学习他们之所以杰出的所有,包括生活琐碎的细节。
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对埃里克森的“心理表征”做了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解释——“元认知”。
“元认知”也是李笑来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正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成甲如此说。
影响“习惯”形成的5个因素
所以,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也不是21天这个时间段就一定能够形成的,1万个小时机械的堆积,也是没有成效的。
真正能够促使人,养成“习惯”的因素,还有这5个。
1.目标
你想培养一个习惯,必然有一个最根本的理由。你要把那个理由找出来。这就是你的目标,你养成习惯,就是为了它。
比如说:
我们想练习书法。
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吗?你的目标是写完2本字帖还是书写多少天呢?我建议你先想好:练习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你只有想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
练习书法,有的人,只是想要别人夸他写字好看,为的就是那一份虚荣感;有的人,从小热爱书法,他享受书写带给他的宁静;还有的人,就是因为自己的字太丑了,看着自己都受不了。
这三种人,都想要练习书法,都想培养自己习字的习惯。可是,猜猜看,哪种人坚持的最久呢?
是第二种人。
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疲惫。习惯的养成,也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种人真的会把这种习惯变得成为“自然”。倒不见得是因为他练习了几万小时,而是因为心中真正的热爱,成为了他养成习惯的最强大的动力。
健身如此,阅读如此,写作,亦如此。
2.以始为终
“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好好学习》成甲如此说。
这一点和《小狗钱钱》中提到的一个理念,是一样的。
你要想明白,你有钱之后想做什么。你到底为什么想成为有钱人。
这个理论放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也是大有益处的。
有的人,就是背不进去诗,但是他却特别羡慕博学之人,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样子。于是,这成了他每天背诗时候的一个动力,由于脑海里一种想象着自己饱读诗书的模样,这个人,最后真的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样的人。
减肥也是如此。
有个胖女孩,认识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为了赢得他的爱,她努力地减肥。养成了少吃多餐,爱运动的好习惯。最终,她成功瘦身,并最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有很多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敢想象,这时候,他们就算再努力,也是盲目的。
成功,需要想象力。
3.即刻行动。
你做无数计划,但总是不能付诸行动,这样的计划,再多也是徒劳的。
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我们除了明确一个最终的目标,想象它最终的样子,还需要即刻行动。
即刻行动,确实需要勇气。但只要你尝试过,你就会发现,与其无尽头的准备,以等待最佳时机的来临,不如即刻行动来的痛快。而且,没有了拖沓感,在完成每日内容的同时,会收获无尽的成就感。
写作便是如此。
我很多年之前,就想成为作家。可是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就屡次拖延。直到我开始了解到【简书】这个平台,我才开始尝试着去写一写。没想到,这一写,就是125天,我已经写了23万字,128篇。
现在,我一天不写,就觉得难受。用《21天习惯养成法》的理论解释,我已经进入了“不刻意、自然”的状态。这都要归功于“即刻行动”的力量。
如果没有最初的开始,就不会有今天。
如果你想做什么,或者想养成一个什么习惯,不要犹豫,从此刻开始吧!
4.记录、反思。
既然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么对自己细心的观察必不可少。而观察的结果,需要我们记录。
对你所做的事情,进行记录,有助于你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对过失的地方,及时予以矫正。
《好好学习》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它得到了反馈。
这句话简直是振聋发聩。
原来的我,也会记录自己的成果和不足,但是从未想过,记录还有这样的意义。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就深刻地反应了这一点的重要性。here!
通过记录每天做过的事情,我们看到反馈,人才会改变。那些我们曾经忽视的进步,是多么的可惜呀!
通过对于记录的不断反思,修正了我们人脑中的地图,我们不断修正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假设,也就不断更正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早就发现了反思的重要意义。
你若一直努力,但却陷入瓶颈期,这时候,也许不断地记录,能够帮你发现停滞的秘密;不断地反思,也能够让你更快地跨越。
5.以慢为快。
现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尽管我们很努力,但也追不上时间飞逝的脚步。
人心浮躁,追求速成,成了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是,有些习惯的养成,就是需要慢慢来才好。
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把基础打牢固,在任何领域都是成功的金规铁律。
掌握“底层规律”,看问题的时候,不仅仅看表象,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你若能够用“临界知识”解决问题,相信你的习惯养成,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我相信,一切扎实的努力,自有其价值所在。而你的思考,在其中的位置,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对于习惯养成的一点个人看法。
上文提到的书籍,我推荐《刻意练习》,《好好学习》,《精进》。
这三本书,对于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思维模式的培养,都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对元认知感兴趣,也可以看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谢谢你的阅读和喜欢,如果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