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节选:
蜉蝣出生一两天就死了,身体空空的没有肚子也没有肠子,却装满了蛋,它是为了诞生而出生的东西,人类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意义(漫无目的)。——老者说:我也空空如也。
一首诗:
生命可能是无法以自身之力成功的完满,而被创造出来的。
好比花,就算将雌蕊和雄蕊聚集也不足够,仍需昆虫和微风的造访,连系起雌蕊和雄蕊的关系。
生命本质上便怀有重要的匮乏,并因他者存在而完满,
然而,我们彼此,对于自身这份重要的匮乏毫无自觉,也未曾被告知。
原来我们是被播散的种子。
然而,有时,
再难忍却也能维持住的关系,
就这样,世界被巧妙地构建了,这是为什么?
马蝇,泅泳在光里,向盛开的花,慢慢飞近。
我也是,可能是,别人的马蝇,
或许你也是,曾是吹拂我的风。
全篇平铺直叙,有些冰冷而压抑。表达着一个含义:生命似乎需被外来物填满才可完满而不凋零。
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望是大龄单身男的充气娃娃,用于排遣空虚和寂寞。没有温度的望内里空空,没有自己的思想,毫无知觉的满足着男主人的需要。男主人唯唯诺诺,在餐饮店中工作,受气,孤单,便向着望倾诉、发泄,自言自语,自圆其说。冰冰凉凉的氛围里,男子在雨夜或总在毫无人迹的深夜里奔回可能相比更冰冷的外边至少可逃的这个可住宿生活的没有烟火气的地方,带着日本特有的礼貌性腔调大声的喊着:我回来了。日复一日。
然而,对于空虚,他难道真的逃掉了吗?
第二部分:
望活了,好奇于外在的一切,渐渐地有了自己的心,在录影店中工作。
明媚的阳光下,欣喜好奇的观察自己透明的身体,阳光,逗婴儿,和小孩玩,跟随并模仿老太太以及送小孩的家长的问候交流,模仿小孩扔食物,关心单身大龄女前台,和独自坐在椅子上的老爷爷交流,她记录着、画着,模仿着所见到的一切,觉得新奇美好,此时剧情似乎透着淡淡的温暖。望渐渐有了心,当发现自己是替代时,感到悲伤和空虚。躲躲藏藏自己的影子,害怕暴露自己的空虚。女主望捡了很多东西放在包里,都是别人丢弃的,曾经作为替代的替代。其中有很多玻璃瓶子。在阳光下透明而美丽还有清脆的声响。像极了本片传达的核心:生命如中空的瓶子,空虚、是替代、美丽、易碎,也许还有冰凉。
老爷爷说出了生命依存/空虚普遍性的道理。他曾也是一种替代(代课老师)。年老体衰,看见了生命中的匮乏。虽有些悲凉,但内心还存在一丝温暖。他陈述式的回应了女主的疑惑,影片中,女主的心路是波动的,由新奇欣喜丝微的温暖到困惑悲伤再到无力而不妥协的放弃。
尽管工作的录影店冷清,仍满足着别人对空虚的满足。满满当当的影碟讲述着无数人的故事,一开始对其充满向往的女主没想到,她所向往的生命,其实质上是一种替代/依存的关系,空虚,冰凉而坚硬。店主在女主身上实现对性欲的渴求,虽说如实的表达出了女主或导演对自身为替身的定位。然在行为上过于自轻自贱。也许导演表达的只是一种替代的悲哀。
女主对店中的男主角渐生情愫。他带她去看电影、看大海、耐心讲解店内所售卖的碟片介绍,带女主到餐厅吃饭,女主羡慕于小孩被温馨的生日庆祝所满足的幸福。他为泄气后的女主吹气。渐渐地,女主一厢情愿的似乎找到了填满她空虚的替代,沉浸在幸福中。然而,男主角总是沉默而闷闷不乐并没有多少生气。他需要被填满,即便女主的靠近也没能填满他的空虚,他生命中也有对失去女友的缺憾,也许还有其他,填不满便走向死亡。
女主的主人在餐饮店中工作,是个可替代性高作业繁琐而简单的点餐员。女主发现自己是男主角的替代而离开,回到之前的男主人家中。发现主人在望走后,又买了一个娃娃替代,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情,还过生日。望在偷听发现后不满被替代而彻底的离开。
被女主误以为同为娃娃的中年前台女士,独自上街,当着电灯泡,躲着吃面,透露着没人需要没有满足的局促尴尬惶恐。
独居的宅女,逃离关系,日复一日的暴饮暴食抵抗着空虚。没有语言,只有垃圾如山的凌乱的房间,购物,吃,发霉的苹果。
通篇总是出现的苹果,代表着什么?可能代表的是一种欲望,腐烂。欲望就是一种期待被满足的空虚,未被满足就在腐烂,空虚腐蚀着这个人,蕴含着这个人也被摧毁的象征,是这样吗?
第三部分:
望和大龄男分开,和店员男青年呆在一起,剧终无人填满男女青年各自的需求。男主借女主之手杀了自己,望幻想着自己也在幸福的过生日,女主放掉了气。他们宿命般成了“可燃垃圾”与“不可燃垃圾”。男主人辞职,他的岗位会被替代。小女孩用手中的玩偶换取了女主角手上的戒指,用这种代替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女主角走了,她不愿再替代谁,谁也成不了她的替代。她抱着被遗弃的布娃娃,用最后一口气吹散了眼前的蒲公英,散往曾经她所遇到过的人们。影片想表达什么?也许她看明白了,生命作为替代的无奈。她选择不再如此。生命像播散的种子,飘零、漫无目的、经过,仅此而已?
暴饮暴食的宅女突然醒过来,走向窗口,镜头转向躺在垃圾堆中泄了气的女主望,周围摆满了形状各异的空瓶子,苹果。说着:好美啊。影片又想说什么?美在哪里?是承认并接纳了生命的匮乏,总得活下去,是一种积极的勇气生发,还是,完全相反,看透了生命的无奈,欣赏了这种死亡式表达的悲哀,这竟然是一种带有欣喜的悲哀,这或许是更深层的感悟。我想更可能是后者在前,前者在后的一种深刻的结合。——生命态度变为无奈后选择积极面对,悲凉的底色上透出喜悦。
结语: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终究抱着空虚,充满了孤独的冰凉,总在寻求替代,终究没有被满足,而选择了放弃。客观而言这没什么对与不对。生命或者“我”本质上就是一种存在,怎样存在无可厚非。在此,做一个谨慎而深刻的分析。
其一,影片的重点落在对空虚的陈述上。我想这与我之前的观点并没有什么矛盾。一旦选择参与信息,“我”便带着欲望体验产生,独立而孤独也是所带属性,任谁也无法抹灭。所能做的只是对这些抽象的客观的调整。幸而可选择态度方式,可全力投入,但不可执念,去达到畅通流畅、报恩。这很不容易,若不够觉悟那么现实总是滚烫的鲜活,总会执念自锢。多些耐心慢慢切实的践行吧。
其二,角色们充满空虚,找不到替代,选择放弃。我不太知道生命的魅力在哪里,也许就在于,如同可幻化无穷的魔法棒,尽管底色已定,但是可以选择千万种角度、态度和方法。放下来,放开来。你本可以在自认凝固阻滞而悲凉的底色上喜悦的千姿百态。
把握能把握的,抓住核心,全力投入不执念。饱满的精神气,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