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闺蜜频频发着一两句诗词配几张古韵十足的图片的朋友圈,看的我也忍不住想要扯扯诗词,附庸一把风雅。通常我只有在情绪低落、心神不宁的时候,才去看诗词。颇有点像在外面野着疯跑,只有受欺负了才回家找娘的孩子。思及缘由,大约是因着诗词的古韵悠长格外能安抚我的低落焦躁和不安吧。
我不知古人是如何铸成青铜鼎的,亦不知古人是如何发明了指南针的。而文字,作为精神殿堂的最直接的表述方式,我更加不知古人是如何做到,用抑扬顿挫的寥寥数语表达千言万语的。这些不知,使得我无法抑制的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惊叹和折服!
早在西周初期,就有了诗歌。“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在我们看来美好到流传至今的诗词,不过是劳作时田间地头随意的吟唱,不过是真情自然流露的表白,随意的就像我们见面彼此互问一句:吃了吗?我们深以为然,被四处转载引用的那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早在2500年前的西周,就有了原型: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与诗词精美的词句相比,现代的语言虽通俗易懂,却不免相形见绌。表达相思,我们只是一成不变的“我想你”, 而一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将思念描述的深入骨髓,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的无奈刻画的入木三分;表达爱恋,我们总是简洁单调的说“我爱你”而诗词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触动了多少人心底那最柔软的部分。
比起诗词的精美,诗词的余韵悠长更值得回味。往往寥寥数字,便描绘出一种意境,深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道。更不要提诗词中蕴含的典故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了。
很多人觉得读不懂诗词,觉得它是那么的晦涩深奥。其实朗朗上口的诗词,闲时品来,未必需要懂得。记得有人做过这个比喻,我觉得再恰当不过。在一些武侠小说里,主角掉落山崖,偶遇到绝世高人,赐予武林秘籍,要他先记住。日后主角在练功的过程中,会悟得秘籍的精髓,融通会贯。诗词也是同理。春天看到刚刚萌芽的嫩草,你会知道什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夏日看到盛开的荷花,你会明白什么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看到满山的红叶,你会懂得什么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推开窗子,看到外面纷纷扬扬的雪花,你会不自禁脱口而出“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其实诗词就是这么简单,就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当你身临其境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闲暇时,读一读诗词,不仅仅是品味诗词文字的美奂绝伦,韵律的抑扬顿挫,境界的余韵悠长,更是安抚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静静的感受中国千年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