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拉拉藤叨元末明初的淮安守将时候,留了一个彩蛋,就是历史上以大淮安(淮阴、淮安)为封号的王侯将相。拉拉藤在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觉得一句话非常有气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时候觉得能成为王侯将相的人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中之人。
按道理,皇帝一定会倚重这些左膀右臂、股肱大臣。现实呢,皇帝确实需要他们,毕竟牛不是一个人吹上天的,江山是众人一起打下的,于是就有聪明的皇帝(下文会有介绍哦)发明了一种表明共患难、同富贵的承诺书,而且是写在铁板上的承诺书。可是,历史反复证明一件事:皇帝的承诺千万别当真。究竟怎么一回事,且听拉拉藤慢慢叨叨。这其中,不得不说到三位“大淮安”人了。
既然说的是“明史中大淮安”,那就从大明朝开始说起吧。话说,朱元璋同志创立了大明朝一人独资的无限公司,身为董事长后,那些陪着他一起白手起家的功勋大臣们怎么安排呢?当然是封官赐爵了。前面拉拉藤也说过,洪武三年,朱元璋董事长封了6位公爵、28位侯爵,还有若干个伯。虽说这个封赏已经很有诚意了,既有精神激励,也有物质奖励,但毕竟是口说无凭、也没办法保证长久、荫及子孙。所以,朱元璋决定借鉴前辈皇帝们常用的一种方式,来笼络这些打江山的兄(chen)弟(zi)们,那就是颁授“丹书铁券”。
明史对此有详细记载。“功臣铁券: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允一有家藏吴越王镠唐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损益焉。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
照例让拉拉藤为各位看官来“白话”下:那还是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元璋开始考虑开国功臣的册封问题,与众人商议之后决定采用”铁券”的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统一的制式作为参考,有个人听说台州人钱允一家中藏有着当年唐朝赐给吴越王钱镠的铁券,于是派遣人取来,参照形式进行了改进。那么明朝改进的“铁券”具体什么样的呢?根据明史记载:这铁券形制如同拱形的瓦片,按等级分为大小七等,整个铁券用金字镶嵌,铁券外边刻着受封人的履历、功劳、恩俸,用来记述功劳;中间部分是最重要,刻着免死、免罪、减禄的数目,用来时刻提醒,防止犯错。铁券一共有九十七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的颁赐给功臣,右边的收藏于皇宫内府,有事情的时候,合二为一,用以核对。
关于大明朝的铁券,先按下不表。拉拉藤专门说下这钱家的铁券。前文已经说到了,大明王朝制作的首批铁券,是在钱家铁券基础上创新改进的。那么这钱家铁券又从哪儿来,为什么值得大明朝效仿呢?原来这明史中所载的钱允一,又名钱尚德,是吴越王钱镠(拉拉藤注:镠读[liú],意为成色好的金子,千万别读成[miù])的后代。话说吴越王,就得将历史迅速的从公元2016年,跨越到大明朝的1369年,再跨越到唐末的公元897年,让拉拉藤叨叨距今一千多年年前发生的故事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元气大伤,逐渐走向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中国转入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吴越国(拉拉藤注:唐昭宗于902年封钱镠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吴王,及朱温建立梁朝,正式封钱镠为吴越王),第一个国王正是钱镠(公元852-932年)。
公元897年,唐昭宗李晔赐给钱镠免死铁券,铁券一式两份,一份存于唐王朝的档案馆,一份给钱镠家族传世。铁券上还用刻有镶金文字,大致意思为:皇帝发誓,即使泰山崩、黄河断,钱镠及其子孙也会延续富贵,赦免钱镠本人九次死罪,赦免其子孙三次死罪,如果犯一般的法,也不能治其罪。以此作为钱氏永将延祚子孙,长袭宠荣的信物。
然而,拉拉藤开头就说过,这皇帝的誓言千万别当真。拥有这“金书铁券”并不能保证富贵永续,甚至有时候还成为了夺命之券,历史上就有三位绕不开的“大淮安”人拥有此券,最后却难以善终。究竟是哪三位“大淮安”人?且听拉拉藤下回再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