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三角”,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旦正常的家庭秩序被破坏,陷入家庭矛盾或家庭纠纷时,家庭成员中的一方会在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三个角色中来回转化。当一个人任意选择三种角色中的一种,另外一个人则从剩下的两种角色中选择一种,此时再增加一个人选择最后被剩下的一种角色,则形成三角关系,角色可以在这三方之间轮换。
一旦某个家庭开始了这种三角模式,原本正常稳定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则会被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矛盾。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漫长的一天,母亲在厨房准备晚餐,孩子们写完了家庭作业,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父亲回到家跟每个人打招呼,没多久母亲出来叫全家人吃饭。电视剧还有5分钟就要结束了。父亲想要帮忙,不由分说关了电视。
“现在都给我去桌子上吃饭,你们的母亲刚才已经叫了一遍”
(你完全可以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在帮助母亲。反正我是这样看。不过孩子们会很抗拒,好像父亲是一个迫害者,而他们自然而然成了受害者。)
孩子们(受害者)大叫:“这不公平。”“还有5分钟就要结束了。”“我们会错过大结局的。”“我现在又不饿。”或者以上所有的话。
这时母亲想要拯救受害者,并迫害父亲这个迫害者。
“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儿。现在你把他们都搞得不高兴了,肯定全都不肯吃晚饭了。电视剧马上就结束了,再等几分钟又没什么关系。让他们看完结局再高高兴兴过来吃饭不好吗?”
这时成了受害者的父亲只怪自己不该回来太早。这么想想,待在办公室还好得多。父亲嗫嚅道:“我只是想帮下忙嘛。”很快,他又开始扮演迫害者的角色,“反正我觉得你让孩子们看太多电视了。”
现在,轮到母亲成为受害者了。“你回来之前,一点事儿也没有。”
然后,孩子们(拯救者)走过去说:“父亲,我爱你。”
接着,父亲和母亲异口同声地大喊:“吃饭去!”
孩子(受害者)只得悻悻地坐下来。
餐桌上的气氛非常压抑,孩子们翻弄着盘中的饭菜,神情黯然地抱怨着。原本各自都有些开心的事情可以分享,可这会儿却谁都不愿意再开口。
这是一幕典型的家庭场景,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彼此生气。你生我的气,我生他的气,把气氛搞得特别僵。回过头看看,我们会发现,其实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①掌握足够的信息,轮班交接。
在上述的案例中,父亲下班回到家确实是想要帮忙的。母亲叫孩子们坐到书桌上吃饭,父亲便把电视机关掉,催促孩子赶紧吃饭去,没想到却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
母亲白天在家,她跟孩子们就写完作业之后是否能看电视的问题达成了默契,而“准备吃饭了”的意思究竟是要马上坐到餐桌前,还是可以看完电视之后再吃饭,孩子们和母亲也是心照不宣。母亲知道谁这一天比较辛苦,谁情绪敏感,也知道谁之前帮忙摆了桌子以换取看电视的时间,还知道这一天下午轮到谁掌控遥控器了。
所以,避免陷入“卡普曼三角”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如果轮到你接班,你就要跟前面值班的人做好交接工作,了解你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当你回到家准备接班的时候,最好是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而不是做些自以为帮忙的事情。这样一来,不管谁接班,都会清楚哪些事情是需要做的。
②其中一方主动跳脱三角关系。
你可能会想,这个三角关系究竟是从谁开始的?是孩子。一般首先是父母其中一方叫孩子去做某件事,而孩子马上扮演起“受害者”的角色,开始抱怨。父亲随之扮演“迫害者”的角色,而母亲又开始 “迫害”父亲——事情从这开始出现变化了。
而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父亲尽量避免卷入这个三角关系。他可以说:“等等,我去问问你妈妈怎么说。”然后母亲就会说:“我已经批准他们看完那个节目了,我‘要开饭了’,目的是提醒他们,相当于一个倒计时:电视一放完,你能把电视关掉吗?(因为母亲知道孩子们是绝对不会主动关电视的。)”接着,父亲就可以告诉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同意让你们再多看五分钟。”然后陪孩子们看完大结局,再督促他们洗手坐到桌子边。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母亲这样说:“是的,热饭热菜已经上桌了,得让他们马上上桌吃饭。多谢你的帮忙。”这时,父亲就可以走过去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用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我们得赶紧过去吃。”孩子们这时候可能还是会有点抱怨,不过看到爸爸妈妈一条战线,他们也很快会释怀,高高兴兴地享用美味的晚餐。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听话,非得做“受害者”——“这不公平”是受害者最常见的抱怨,试图来“迫害”全家,那父母就可以采取措施制止。
而这两种办法的关键就是,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避免让自己卷入三角关系,划清界限,跟自己的另一半站在一起,就能走出这个三角,让父母的威信得以确认。
上述案例摘自《蹲下来,用爱和孩子说规矩》,卡普曼三角模型为大家解决家庭矛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家庭矛盾发生之前,父母双方就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有效避免矛盾的产生,维护良好的家庭氛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结构,来一一分析,对号入座,更好地帮助自己改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