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雍也篇第四则。
1、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yì)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代他母亲请养米。先生说:“给她一釜吧。”冉子再请增,先生说:“加一庾吧!”冉子给了米五秉。先生说:“赤这次去齐国,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吾听说,君子遇穷急人该周济,遇富有的便不再帮助。”
傅佩荣注解
公西华奉派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申请小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结果冉有给了他八百斗。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友暖的棉袍。我听人说过:君子济助别人的穷困,而不增加别人的财富。”
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釜、庾、秉,都是古代量器。
孔子此时可能已官拜司寇,或是担任鲁君的顾问,冉有应是孔子的总管,负责出纳之职。冉有多才多艺,孔子对他的能力很有信心,但谈到做人的原则,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孔子认为子华家境富裕,馈赠即可,所以给得不多,而冉有却假公济私给了他相当于一年的薪资。孔子对此很不满意,认为此举不当,因为“君子周急不继富”,不能浪费国库公帑来照顾自己人。按今日的说法,前者像是雪中送炭,后者像是锦上添花。
君子应该雪中送炭,不可锦上添花。作为君子,处事要大公无私。冉有显然有私心,自己当总管,遇到同学出国,有机会就假公济私,大概他认为这样并不违法。在孔子看来,不违法只是最低限度的行为标准,若要做个君子,还应该努力做到“无私”,并且考虑实际情况,以免受人诟病。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当公西华出使去齐国之后,冉有向孔子请求粟米给公西华的母亲。孔子同意了,只给予了“釜”这个计量单位的粟米(大概是六斗四升)。冉有还觉不够,希望能够多加一点,于是孔子又给了“庾”这么多(按朱子解释是十六斗,但实际上结合上下文,孔子其实是不赞同给的,所以等冉有再次催促,他反而是给的更少了,所以解释为二斗四升是比较合适的)。但冉有自己私下却给了五秉(大概八斗)。孔子于是批评冉有,公西华已经条件很好了,君子重要的是解决那种身处危急状况的穷困问题、而不是再为富人增添什么。雪中送炭就好,不必锦上添花。
4、弘丹学习心得
从这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的金钱观。孔子认为“君子周急不继富”,认为子华家境富裕,馈赠即可,所以给子华的俸禄很不多。
如果按照“按劳分配”,“能者多得”的分配方式,会觉得孔子的方式不公平,觉得像古代“劫富济贫”的侠义方式。为什么职位一样,工作也非常出色,一个人的俸禄多,一个人的俸禄少呢?对于家境优越人来说,有一定的不公平性。
其实,我们现代社会,也有类似的做法,对富人多征税。个人所得税,不同的工资需要缴纳的税率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减少贫富差距,也有一点“周急不继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