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宝妈,特别喜欢在朋友圈转发育儿类的文章。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她转发的很多文章,观点明显是矛盾的,比如她转发过一篇文章,观点是“绝对不能当孩一哭就抱,这样会让他哭的更厉害”,而另外一篇文章的观点是“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两岁之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有求必应,一哭就抱”,再比如有的文章说“按天性教养孩子”,有的却说“要教孩子背诵《弟子规》”,这位妈妈对这些文章不加分析,全部照单全收,还乐此不疲地每天转发朋友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质上是这位妈妈在育儿领域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听风是风,听雨是雨,像浮萍一样,一波新信息打过来,就跟着漂去了。而知识体系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稳定的根基和思考框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实现思维方式的升级,最终对事对物能够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01 何为知识体系
那什么是知识体系呢?大家可以参考这两张图看一下,如果没有知识体系,我们吸收进来的知识就像左面这张图一样,都是零散的、点状的、相互割裂的,右边这张图则代表知识有了体系之后的样子,是结构化的、立体网状的、相互关联的。
所以,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知识架构和知识内容这两个要素好理解,内容之间有联系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对于接收到的每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想清楚它的适用场景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管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与其他相关知识点的边界在哪里?
比如你学到了“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和“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三个知识点,思考一下,它们的适用场景是什么,互相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三个和尚没水喝:涉及的使用场景是团队合作、激励和分配;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涉及的使用场景是团队一起解决问题、创新和头脑风暴,不涉及具体合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涉及的使用场景是人脉、情感账户和个人品牌。
这样分析完,我们就清晰了三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边界,然后就可以放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合适位置上了。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有涉及到团队合作的问题,就使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知识点;如果需要集思广益,激发创意,就使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是个人想借力办事的场景,就调用“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点。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借用到这里,可以改成“不能界定边界的知识,不能说你真正掌握了它”,所以,在知识体系三要素中,弄清知识点间的联系/边界尤为重要。
02 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两种方法
了解完知识体系的概念后,接下来给大家提供两个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方法一,从网到点,先建立起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然后向内填充细节内容。有人可能会想,在我对这个领域还不了解的时候,我该如何建立这样的架构?答案是: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渠道,找一个已有的体系,而不是自己搭建。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包括:专家、专业网站和经典书籍。
专家:你摸索数月而不得入门,可能还不如专家跟你讲一个小时收获更大,因为他/她研究很多年了。通过专家跟你讲,你可以直接借用他们的知识体系。至于说,去哪里找专家,现在社交网络这么发达,还有不少付费咨询的互联网产品,只要领域不冷门,不会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专业网站:如果你找不到专家,那你还可以在知乎、 Google、维基百科或者其他靠谱的网站,找到相关领域的信息。
经典书籍:通过阅读某个领域的经典教材,建立起这个领域的架构体系。比如经济学看萨缪尔森到《经济学》,心理学看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通常这些经典书籍的目录,就是很好的知识框架,你可以直接借用过来。
有了框架后,就可以填充内容了,你可以先把教材中的知识放进去。但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一个知识点里面可能包含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很难在一本教材里全面涉及,只能点到为止。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目录知识点转化为各种关键词,到期刊网、百度、知乎或微信中去搜索,或者到其他书籍中寻找对应内容,从而发现更多的信息、素材或知识点,继续补充到这个知识框架中。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知识点放不安稳,那么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这个知识点本身的适用边界还不够清晰,二是你借来的这个框架需要升级了。在升级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调整、统筹,组织这些点的关联和边界,这个过程也就是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
方法二,从点到网,从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先建立一个解决某个单点问题的知识点,然后随着问题的增多,逐渐向外扩充自己的知识框架。
比如在养育孩子方面,最开始你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宝贝晚上不睡觉,那么你可以先建立一个如何哄孩子入睡的小知识点;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又不肯吃奶粉了,然后你去看书学习或者从其他宝妈那里获取了经验,现在你又可以增加一个解决孩子吃奶粉问题的知识点了;再后来等孩子稍大一些,你发现TA好像不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然后你又去学习,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并把这个方法加入到了养育孩子的知识体系中。
就这样你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一点一点向外扩充相关知识点,等到孩子长到一岁多的时候,你就建立起了一个如何养育孩子的小体系。你会发现这个体系并不完整,但它能满足你的需要,足够你用。
以上就是两种建立知识体系的常用方法,它们各自适用于什么样的场景呢?
第一种方法,从网到点的方式,适用于你要深耕的专精领域,比如你的本职工作是项目经理,是靠这个吃饭的,那你在搭建这个方向的知识体系时,最好先确定出项目管理领域的完整知识框架,再逐步往里填充细分知识点,这样有助于你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局视野,并依据自己当前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如果你并不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只是想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采用方式二,从点到网的形式建立体系更合适,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让知识树一点点长大。
很多人认为必须要大而全才可以叫体系,其实不然,从问题出发,由几个相互关联的小知识点组成的网状结构,同样是知识体系。判断知识体系的标准在于,各知识点间是否有联系,而非规模大小。
当然,你也可以把两种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比如在用方法二建立自己的小体系时,可以把第一种方法融合进来,先搭建一个问题所属领域的完整知识框架,对领域知识先有一个全貌了解,然后再确认待解决问题在整个知识架构中的位置,重点攻克之。框架中与解决问题无关的其他知识点可以先不管,放在那里就好。这种综合方式的优点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问题的把握更精准。
03 关于知识体系的两个误区
最后再提醒大家2个关于知识体系的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一提到知识体系,大多数人默认的理解是把书的架构、作者的逻辑和学科的体系搬到自己头脑中,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者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是,读完书后会输出全书的结构笔记,梳理整体框架,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
如果你想在某领域做深入研究,成为专家,那这是必经之路,但是从书中照搬知识体系不是成人学习的方法,成人学习的特点是要以自己为中心,搭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从书中直接照搬的体系可能并不适合你,以时间管理为例,很多人宣称自己这套方法是最前沿的实践管理方法,言外之意也是它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实际上若不清楚相关的适用边界,即使学习者对某本时间管理类书的体系了如指掌,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能自己想清楚,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经常有可能夸大所讲方法的适用边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的情况和习惯考虑进去。比如有人主张记录做每一件事所占用的时间,这个法子对某些人来说轻而易举,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苦不堪言。
关于知识体系的第二个误区,有些人会认为找到好用的软件,对信息、文档、资料进行收藏、贴标签、归类分组,就是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他们相信用心积累知识碎片,日积月累必然能得到巨大的回报。对职场人来说,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知识管理,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是低水平的知识管理方法,也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如今移动互联这么发达的时代,更是削弱了收集资料的意义,如果你想要的资料搜索一下就能出现,还有什么收集的必要呢?
04 结语
知识体系是用来连接输入与输出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读书、听课、上训练营,这些都是输入,这些输入只有经过自己知识体系的内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你才有能力向外输出。比如写文章、教会别人、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在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库中向外调用。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你根本无法输出,无法输出的学习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如果当前的你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扰:书读了很多,课上了不少,但还是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那你是时候检视一下自己了,问一问:我有知识体系么?这个体系是我自己的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赶紧按照文中提供的2个方法,搭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