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17年)明朝第16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上的一棵歪脖树上吊自杀,死前他“以发覆面,囗含米糠”,把头发披散下来,表示无颜见列祖列宗。口含米糠表示“有口难言”。
崇祯皇帝朱由检真的是“有口难言”吗?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绝笔:“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带着满腔的怒火和不甘,自缢而亡。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令人切齿痛恨。但崇桢却是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朱由检真的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生传奇故事跌宕起伏,情节反转,恐怕他本人都应接不暇吧!他的人生充满了哀叹,用一句话总结——崇祯确实完美的避过了所有的正确答案。
说起来根本轮不到崇桢来趟这趟浑水——他只是一个不受宠太子的不被重视的皇孙。他俩的老爹朱常洛是大明朝笫十四任皇帝,“红丸案”导致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皇位传给十五任皇帝朱由校,朱由校不学无术,最大的爱好就是木匠活,可以说是明朝最杰出的木匠。
天启七年,23岁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因游玩时不慎落入湖中患病早早驾崩,由东厂太监魏忠贤和奶妈克巴巴联手做了手脚,朱由校至死没有子嗣继承皇位。
“兄终弟及”朱由检继承了皇位。原本朱由检可以在封地老老实实当一个藩王过逍遥日子就行,根本用不着操这份心。可是这个皇帝的宝座偏偏落在没被当做储君培养过的朱由检头上,并把他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捡了个皇位的朱由检一生还只活了34岁,只能用生不逢时来概括——前17年是一个无人关注的皇弟弟,后17年当了一个天下最孤独的皇帝。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凄惨的童年造就了朱由检偏激多疑的性格。由于多疑,他紧紧把握所拥有的一切,不能容忍任何旁人来掌控朝局——即使这个人是哥哥临终特意交代的可用之人——他勤奋,自律,节约,一心扑在国事。
史书上留下了祟桢勤政之名——比起他的祖先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创造二十年不上朝的记录。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后期也不再上朝,也中断了20多年。崇桢朱由检不知勤勉多少倍,勤勉程度可能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就连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恐怕也比不过他——勤政为民当仁不让。
大明朝却最终亡在这位励精图治的勤勉君王的手上,这太不符合我们的认知了,——勤奋并没有带来崇桢想要的结果(致富)。
古语说,天道酬勤。别说我们不服,崇桢自己显然也很不服,——因为夙夜在公,鞠躬尽瘁,20岁出头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已经白了头发,脸上长了皱纹,几乎没有任何行乐之事。临死前痛哭流涕:“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虽然是亡国之君,却没有将江山拱手让人,并不是死有余辜。
崇祯皇帝朱由检唯一一个英明之举,就是他在继承王位第一件事,一举铲除“九千岁”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他还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铲除魏忠贤时,他颇为颇费心思,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一步一步逼到魏忠贤上吊。
对魏忠贤的深恶痛绝,朱由检不断铲除魏忠贤,依附魏忠贤的所有官员都被替换。他重用的人,比如东林党人也并不是能力超群之人,频繁的换高级官员,是相对稳定的大明帝国不再稳定,朝廷党争更加凶猛。崇桢根本没有魏忠贤的能力,无法压制,他又疑心爆棚,频繁的换人史无前例,导致恶性循环。崇祯在位17年,一共换了19个首辅,50位内阁大学士,杀了18位总督巡抚。崇祯皇帝的刻薄寡恩,卖起队友毫不手软,略见一斑。
内忧外患,先重新重用曾有宁远战绩的袁崇焕,关东铁骑成为明朝的钢铁长城。后期袁崇焕却擅自杀死毛岛守将毛文龙,并私卖粮食给蒙古部落,蒙古人又把粮食卖给后金,变相解了后金的燃眉之急。崇桢并不坚持哥哥和魏忠贤的“坚壁清野”。后来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离间之计,把袁崇焕当成卖国贼千刀万剐。祟桢自毁长城。因国库空虚,撤销驿站。就有了后来的大明朝掘墓人李自成造反。
崇桢多疑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忠言。明朝文官中有一个名叫陕嗣宗的御史给“工作狂”劳动模范祟桢上书“死谏”先指出皇帝好学勤勉,不贪又不求享受,然后说出了祟桢的5点不足:
1、喜欢挑毛病,臣下不敢放手做事情;2、多疑,而且怀疑的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怀疑人家的态度问题;3、自以为是,不尊重臣下;4、做事急于求成,今天开始,明天就要结果;5、自作聪明,因为会被奸人利用。如果崇桢皇帝能像10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听从魏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皇帝能认真改正,他可能走上一条明君之路,成功为大明朝续命。
祟桢最头疼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后来要他命的农民起义,一个是后来取代明朝的后金(清朝)。多尔衮屯兵关外的时候,杨嗣昌曾提出同大金议和。这样大明就有机会先腾出手来剿灭李自成。崇祯开始也同意议和,但当大臣纷纷弹劾杨嗣昌的时候,为了面子祟桢拒绝议和,白白丢失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机会。
崇桢鼠目寸光,多疑的性格屡屡为皇太极利用,屡试不爽。崇祯14年锦州之战,多尔衮重兵包围锦州。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围城是虚,打缓是实。在运动中消灭大明的有生力量。浅显的道理,崇桢中计的结果是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原本风雨飘摇的明朝一步步被祟桢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明朝最后的名将孙传庭,也苦于崇祯皇帝不知保存实力,崇桢孤注一掷“瞎指挥”,出潼关与敌决战。孙传庭战死,大明最后一副家当也丢得干干净净。崇桢只有上煤山一条路了。
北京城四面受敌,昔日热闹非凡的,偌大的金殿上只剩下崇桢一家人,崇桢皇帝向儿子交待完后事,帮助他们化妆后逃跑(后来反清复明就利用朱三太子,应该是崇桢外逃的儿子)。他让自己皇后自杀,亲自用剑刺死公主,公主惊慌失措用手一挡,幸免于难却成了金庸先生小说中的独臂尼姑。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臣是亡国之臣”,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朝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怜的崇桢皇帝在位17年,天灾是整个大明朝最严重的。人祸也是有明一朝少有的。他面临的问题远超他的能力范围,历史生生把他推到他不该坐的位置。就算他再勤勉,再节约,再劳心劳力,但他的多疑,自大,脸皮薄,不负责任自以为是,终究把他变成了一个亡国之君。
朱由检其实是有勇有谋的。尤其是和他之前的十几位明朝皇帝相比,他在治国救国的意识和能力上相对强很多,只可惜明朝大势已去、日薄西山,前辈皇帝一个比一个“作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朱由检的能力己经回天无力,因此成了可悲可叹的亡国之君。但是我们不得不感叹朱由检的一生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这东西,有趣之处就在于各样历史记录的不确定性。这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意外收获,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有了自己对历史的不同看法,更能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历史也没有假如,只有历史之后的理性思考,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当时如果怎样怎样,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结果。历史只有结果,任何人都无法令时光倒流。
能够带给今人以启迪,这才是历史的作用所在,也是读历史的收获和乐趣——崇桢皇帝是使明朝走向灭亡的皇帝,可是谁能理解,他也有壮志难酬……我们欣赏他能与国家,共同战胜到最后一刻的勇气和毅力,叹崇祯皇帝一生——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