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读了《合肥三姐妹》,刷新了沈从文在我心中的形象。读沈从文的小说,能觉出他是个柔和而天真的人。
很明显,他的写作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民众、更不为什么救国救民,也不是为了阐述什么思想,单只是为了生命本身而写作。他的文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中蓬勃的生命力。所以,总感觉,他一定是内心柔软而热爱生命的,一个温柔甚或有些脾气软软的男人。
而《合肥三姐妹》中对沈从文张兆和夫妻的描写,让人觉出沈从文“软”象下的“硬”。
当他觉得文字受到束缚,需要被当作政治工具时,他宁可不再写,哪怕丢弃自己最热爱的生命的一部分——文学,也决不肯妥协。
他是如此决绝,可他从未作出决绝的样子来。这是沈从文。
而他的妻子兆和却是另一种适应性很强的人。
兆和似乎是个很理性、合时宜的人,但她又说了,自己嫁给沈从文,是因为“他信写得好”。这又像是个感性少女的做派了。沈从文自己在给兆和的信中,也佐证了这一点:
“说老实话,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信。”
不过看了沈从文写给兆和的信,不得不感叹一句:确实好,会撩!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到家中见到一切人时,我一定因为想念着你,问答之间将有些痴话使人不能了解。也许别人问我:‘你在北京好!’我会说:‘我三三脸黑黑的,所以北京也很好!’”
“今天我又居然到这条河里,这样小船上,来回想温习一切的过去!更想不到的是我今天却在这样的小船上,想着远远的一个温和美丽的脸儿,且这个黑脸的人儿,在另一处又如何悬念着我!”
充和
充和大概称得上是四姐妹中学识最好的人,这要得益与她幼年时在祖母身边所受到的严格的教育经历。
她在四岁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背唐诗,然后学习四书等传统书目,七八岁开始作对子,然后学习写诗。
她像个古时备考的学子一样长大,可是作为封建制度沦陷不久的时代的一名贵族女子,她的学习又显然并不是为了登科入仕或者求职。
为什么她的祖母对她要求这么高?我想,大概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大家族中,对学识对文化的天然崇尚吧。
元和
元允兆充当中,据说最美的是元和。而据我看,最精彩的大概也数元和了。
元和一生,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她的丈夫顾传玠,另一个,是与她纠葛颇多的凌海霞。
凌海霞是个奇特而任性的富家小姐,看到她的片段时我常常哑然失笑。作者似乎不能理解凌海霞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而我觉得这些事情再明显不过了,她分明就是爱上张家大姐元和了嘛。虽然最后不能得到她,还要骗过抢过一个她的孩子过来,最后还让这孩子改姓了袁,并让这孩子喊自己“爹爹”(关于喊“爹爹”的事,是从其他文章中看到的,不是出自此书),这分明是个任性又痴情的人。
而元和最终的选择是昆曲演员顾传玠,顾曾经是上海最红的小生,他认识元和的时候,已经退出正式舞台很久了。他在自己的赏识者帮助下,一直在为自己另谋人生的道路,读书,或者尝试做生意,总之,寻求“上进”,而不甘只做一个在当时地位低下的“戏子”,尽管昆曲是一门高雅艺术。用元和的话说,她看上的是顾传玠的“志气轩昂”。
干干
《合肥四姐妹》中,还有一些情节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那就是其中写到这些大家庭中的“干干们”的时候。
“干干”是方言称谓,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大户人家小姐少爷们的奶妈保姆之类的人物。
张家的兄弟姐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干干,而这其中最独特的,是汪干干。
她的独特之处在于:特别粗野,而这种粗野,在她的用语中表现的特别明显。比如,睡觉不叫睡觉,叫“挺尸”,哭不叫哭,叫“淌猫尿”,“讲闲话”叫“嚼蛆”,“闲逛”叫“骚浪”......
她不许自己看管的孩子吹口哨,说那样“嘴撅得像鸡屁股眼似的!”
可以说是相当地粗野,相当地酷了......
《合肥四姐妹》的作者金安平是个历史学家,在这本书中,她用历史的笔触记录了四位民国才女的一生。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作者下笔时选择的是四位姐妹,而不是她们的兄弟们(张家共有九个孩子),后来一想,大概这四位除了才情出众之外,她们的伴侣也都是闻名的人物吧。
从这四位的一生当中,可以窥见旧时中国贵族家庭的一角,以及那个时代的一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