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国家政事与他已经没有多大关系,还能体现皇帝地位的事情就是每年的祭祀了。春天要祭先农坛,祭祀礼仪结束后,皇帝还要亲耕,当然只是表演性质的,表示天子对农耕的重视,国家以农为本。甚至还要煞有介事地由宛平县知县前来向皇帝收租子。皇帝都要交租,小民百姓交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瀛台的日子不好过,甚至饭也吃不踏实。慈禧每日三宴,每宴108道菜,每次挑三四件自己不喜欢的菜给光绪送去,心情好了一次性送去,遇到心情不好,分三四次送去,每送一次,光绪都得磕头谢恩一次。一顿饭跪几次,常人哪受得了。
虽然只有几道菜,但皇帝的排面不能丢,毕竟还代表着大清国的脸面,但也只剩下脸面了。于是,菜照例是要摆一大桌,只不过眼前吃的几样菜是新做的,其他的和祭祀上供一样,原封不动顿顿摆上,摆上十天半月,实在不成样子了再换。
因此,吃一次饭,必然要受一次大气。这样的光绪,哪能身体好呢?各种身体不舒服就都出来了。可悲可叹的是,病了也不能对症下药治疗。阵势倒是挺大,宫里的御医不够,还要征调全国各地的名医进京给皇帝诊病,山西的、江苏的,甚至远在两广的,都给叫来。但诊出什么病,却不是他们能决定的,那得看老佛爷的意思。太后让皇帝得肺病,那就不能诊出肝病来。
据当时内务府的官员说,有位新来的太医,在给太后汇报光绪病情时,说了句“舒肝顺气”,太后脸色一沉,说道:“谁叫皇帝的肝不舒了?气儿又怎么不顺了?”太医受此一吓,以后诊病,硬是把肝的事儿移到肺上面。这样,怎能把病治好呢?
除了吃不饱,还有穿不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尤其光绪所住的中南海瀛台,四面皆是湖水,冬天更是恶寒。可怜的皇帝竟然连像样的厚棉袄、厚棉被都没有。光绪在参与祭祀活动时,很多官员、太监都能看到他鼻子下面总是挂着两条清鼻涕,他也不擦拭。可能心灰意冷,也无所谓皇帝的形象了。
光绪天天受气、事事不顺。正值青壮年,身边又没个贴心的人儿。身为男人的需求也无法得到解决,据在光绪房里值夜班的太监说,万岁爷只能只能在寂寞的寒夜里,无奈叫着“小珍儿”、“小宝贝儿”之类的,也丝毫不在意身边这些太监听到。
晚清民国时流传着许多不知真假的慈禧言语,比如:“谁要叫我不称心,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称心”、“我绝不能死在他(光绪)前头”……光绪确实比慈禧早死一天。
1908年11月14日18时33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三十三分),光绪帝载湉驾崩;第二天15日14时45分(未正三刻),慈禧太后去世。
相隔20小时多个小时,光绪帝与政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如此蹊跷的事件发生在一对有恩怨的“母子”间,成为晚清一大疑案。最流传的说法是慈禧自知命不久矣,在死前命太监李莲英下毒毒死了光绪帝。
100多年后,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几个部门和公安法医部门的有关专家合作,组成专门调查组,运用精密仪器和先进技术,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反复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时间长达五年,终于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虽然结论是光绪皇帝中毒而亡,但至于到底是谁下的毒,这就弄不清楚了。可能是慈禧,可能是慈禧指使的人,可能是仗着慈禧撑腰欺负过光绪的人,也可能是光绪欺负过的人……
由于后来康有为的宣传,光绪给人的印象是宽厚仁爱,但这多半是康有为为了方便在海外打着光绪的名号筹款而刻意构建的人设。据宫里的太监说,光绪生性皮赖,小时候在宫内肆意虐待宫人。也难怪,光绪原是醇亲王的嫡嗣,自然从小生活骄奢。放在今天,还是上幼儿园的年龄就被强行抱进宫,虽说是当了皇帝,但却被剥夺了父母之爱,又被控制欲极强的伯母加姨妈慈禧压迫着,到死没有一天自由过,在压抑沉闷的宫廷中,憋屈和无助感只能向下人身上发泄了。
所以,没准儿是光绪曾经得罪过的下人毒死了他……不管怎样,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生于皇室也是一种不幸。相反,平民百姓、普普通通,未尝不是一种福分。
(参考资料:《中国近现代文史资料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