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令人悲哀的是,当孩子们表现出种种迹象时,家长们却因为无知或者对孩子的关注度少,完全没有引起重视。而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把他推向更深的深渊。
让我们来看看,孩子出现哪些表现,家长们需要引起重视吧!
孩子需要引起警惕的表现
表现出对做某件事、见某个人或者去某个地方(比如上幼儿园)强烈的抗拒;
变得孤僻、被动、对任何学习都没有信心,或者过于积极表现自己、渴望获得肯定;
经常情绪低落,莫名的哭泣或者难过,不愿意和别人沟通;
显示低自尊的迹象,经常说“我什么都不会”、“我笨”和“我没用”等等;
对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过分敏感;
有反复发作的躯体症状,如胃部疼痛和疲劳;
回到家后经常发现衣服被撕破、财物丢失,和父母要额外的玩具或者零花钱;
食欲下降、出现失眠或者尿床迹象。
保护孩子 远离霸凌
保持和孩子良好沟通:关心孩子的日常,和他聊聊每天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常常害怕或者不好意思告诉父母自己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善于从细节发现端倪,让他愿意倾诉任何烦恼和困惑,而不会觉得自己是被质疑、否定和忽视的。
教会孩子坚定的说“不”:教孩子如何简单坚定地说:“不可以!”“走开!”“不可以这样做。”对于学龄前孩子,坚决果断的态度足可以阻止大部分霸凌行为的发生。
“过家家”让孩子预演实际:通过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角色扮演,教会孩子根据情况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应。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会让孩子建立处理社交问题的信心,遇到霸凌能够有能力应对。
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巧:霸凌者的目标往往是内向、羞涩、安静的孩子,自信开朗的孩子一般不会成为他们的对象。因此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带他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社团活动,会有助于他建立对此类问题的解决信心。
一旦发现欺凌,要坚定地制止:和他的老师、院长或者管理人员及时沟通,但要注意方式。孩子通常不大喜欢向父母和老师打“小报告”;告诉孩子你爱他,被欺负不是他的错,而是对方的错;辨明对错、获得认同能够很大程度上抚平孩子心理的创伤。
孩子稚嫩的心灵是纯洁的,而发于天真的残忍往往也更具有杀伤力。想想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曾有过跟着小伙伴起哄给别人取绰号、开玩笑的时候?甚至有时候,被取笑、被捉弄的就是自己。
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伤害,更能明白小小的宝宝第一次面对恶意时候的无助和恐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人格形成和未来内心的强大非常重要,妈妈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这棵稚嫩的苗苗,不要让他过早因世间的风霜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