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齐齐去姥姥家,度过了愉快的一天。齐齐跟在姥姥身后叽里呱啦的都没停着,姥姥全程“你真棒”,我听得都晕晕乎乎的。
齐齐每一个举动都被赋予了“你真棒”的光环,看着祖孙二人互动的不亦说乎,我也是哭笑不得。哪怕齐齐站在原地转个圈跳舞,姥姥都要夸她真棒。更甚者帮姥姥拿个凳子,扔个垃圾,姥姥都会举起大拇指“你真棒”,我目瞪口呆:“妈,你不是该对齐齐说谢谢吗?”
你想想啊,正常情况下别人帮你干什么,你肯定是会说谢谢的,而不是“你真棒”。这个“你真棒”其实就已经暴露了你的内心,没有把孩子当成与你平等的个体,她所做的这一切你没有觉得是理所当然,而是从成人的角度赋予了那些了不起的光环,却忘了孩子只是在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相较于“你真棒”而言,她更希望听到你对她说“谢谢你”。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提倡科学育儿,尽力的改掉打骂教育。于是赏识教育遍地开花。何谓赏识教育?太多的家长就凭着单纯的字面意思对孩子开始了赏识教育。“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不走心不真诚不细致的夸奖很快成了一些家长的口头禅。
毋庸置疑,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这些力量和坚强都是要我们用爱去浇灌的。具化到生活细节中,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看见他且赞扬他。赞扬是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和润滑剂。
赞扬的目的是什么?是鼓励,鼓励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更有力量。但是赞扬则需谨慎使用,因凡事过犹不及。当孩子习惯了赞扬,如果某些事情上少了赞扬,孩子就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会变得裹足不前,只去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而不再去挑战,那么永远呆在舒适区里的孩子怎么成长。也可能会进入另外一个极端便是孩子听不得批评和指导,他会认为凡事只有得到赞扬才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赞扬就会感到挫败和气馁。
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要对孩子憋着不赞扬。你是爱孩子的,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怕是看上去都是完美的,真要憋也憋不住啊。那就要去改变自己的夸奖方式。要客观、要细化、要具体、要真诚、要有你自己的真切感受。
有段时间齐齐特别爱看《小红帽》的故事,每次自己看着绘本在那里咿咿呀呀说半天,看到大灰狼敲门就会捏着鼻子学小红帽说话。大灰狼被扔到水里,她也会说比划着说扑通一声。很多我注意不到的细节,她都会指给我看。这个时候我就会说:“妈妈的小宝贝观察的真细致,你看到了躲在树林里的小鸟,还有路边的草莓……你也很会讲故事喔,记得住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样的夸奖让齐齐很受用,下次她会发现绘本里面的更多细节,她更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叙述故事的内容,她的内心是满满的自豪感。这样的夸奖让她不执着于结果如何,而是她越来越喜欢追逐过程的丰富多彩,她喜欢那个发现更多美好事物的过程。
这样的夸奖让孩子摸得着头脑,她知道哪里做的好,因为你赞扬的具体而细致,坦诚而认真。相应的她也会看重这些细节,下次会更加的注重这个过程。
其实这样对于过程细致而认真的夸奖,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固定的结果。对孩子以后自信心的持续发展大有裨益。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即指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不断的成长,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坚持等可以控制的因素来达成的。
比如赞扬孩子“做事细致认真且善始善终”、“坚持不懈的去尝试并最终找到了最恰当的方法”等,那么孩子的后续行为则倾向于呈现成长型思维的特征。久而久之,她便也学会了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评价自己。
相反的评价性语言“你太聪明了”、“你的运气真好”,这样的赞扬往往是着重于某些固定的特点,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聪明。这即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后续行为会是无时无刻都想要表现得很好,回避尝试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行为,不去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以避免失败。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称赞孩子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我们是成长型思维模式,那么在我们的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她也会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过程中才会有很多的满足感,进而有持续增长的自信心。
既然赞扬孩子如此重要,我们当然要慎重起来,但是也无需拘泥于形式。最根本的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孩子,从心底去欣赏孩子。对她的每个点滴有适当适量的称赞。如果你一不小心慌了嘴“你真棒”,请在后面加上你细致真诚的描述与赞美,认真的客观的描述这件事情,真诚的去说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感受到你真切的爱意,真诚的欣赏。她知道一件事情的结果成败没有那么重要,过程的付出和收获才是值得满足和珍藏。这样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是一个快乐的收获者,一路自信的成长。
本文参考书籍:
《养育的选择》
《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