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和一个二胎妈妈聊天,她在对待三岁女儿的养育时,有些迷惑。
她希望能够对孩子更温柔宠爱一些,这样养大的孩子过得更从容、比较有自己的想法;而孩子的爸爸和其他家人认为,应该对孩子严厉一些,理由是孩子早晚都要离开家庭,这样的孩子更有抗挫折能力,以后无论上学还是步入社会都更好适应。
桃子今年也三岁,这个问题同样困惑着我。严厉的虎妈还是温柔的兔妈,哪个才是更好的选择?
2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教育中,向来推崇“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流传几千年的观念,多少有几分道理。
著名主持人董卿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展示出了深厚的诗词功底和才华,同时,她的父亲也成了“狼爸”代言人。
小的时候,董爸爸要求董卿每天抄写古诗成语、早起锻炼身体、承担家务劳动,甚至,不许多照镜子,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真的是“严厉教育”的典范。这么看起来,董卿今天的成功似乎离不开从小董爸爸对她的严格教育。
著名的“钢琴王子”朗朗,也是“打成材”的“王子”。有天,朗朗放学回家晚,耽误了练琴,进门就被父亲一顿狂揍,事实上朗朗晚归是因为学校有事,并不是有意为之。长大成才后的朗朗回忆起往事,对父亲却并没有过多埋怨,反而心存感激。
不说这些成名成材的“人中龙凤”,就回头看看桃皮妈自己小时候,也没少被亲爹亲妈吼过、揍过,长大了还不是照样贤良淑德、积极上进?
说到这里,“虎妈”们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朝着熊孩子抡起了巴掌?等等,请听我把话说完。
此一时,彼一时也。
我们这代人做了父母,既然会纠结“爱”多一点,还是“严”多一点,说明我们的育儿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发生了改变。
@来自百度图库
3
我一直希望能给孩子“快乐宽松充满爱”的教育,但是又担心会养出招人厌的“熊孩子”。
最近读到《正面教育》中提到两种养育方式:严厉型和溺爱型。
严厉型的父母认为:如果我允许孩子反抗,他们会被宠坏的,他们必须知道谁有决定权。
严厉型养育中,父母把握了主导权,方式上会采取惩罚,短期内会让孩子顺从,但无法让孩子“心服”。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软弱、顺从、无主见,要么试图通过叛逆追寻内心的自由。
溺爱型的父母意识到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但是疏忽了自己才是主导者。他们不能容忍孩子伤心难过,因此不顾一切地取悦孩子,丧失了主导权。
溺爱型的父母纵容孩子,会导致孩子认为发脾气和无理取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容易催生世俗意义上的“熊孩子”。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孩子长大后,依旧毫无界限感地冲世界“撒娇”希望达到目的,结果只会被狠狠打击。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合作。这两种养育方式显然都无法达到。
其实,没有放之天下皆准的教育理念。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不同基因、不同家庭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同一种方式落在不同孩子身上,发挥的效果又有不同,故而,“因材施教”才合理的养育方式。
严也能成才,宽也能成才,重点不在是宽还是严,而是你怎么严,怎么宽。说到底,是在说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就像一个银行账户,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就像是存入;对孩子的需求、或者各种限制,就是支出。而打骂则是一种大额的支出。
严格教育,属于高投入高产出。比如董卿的爸爸,对她要求严苛,甚至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但是其实董卿获得的爱和支持更多,并且她自己有消化压力、体会爱的能力。因此她会追求上进,而不是叛逆。
正面管教中,更倾向于理解和倾听,已经淘汰了惩罚和责骂的方式,就是希望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账户”可以避免大额支出。
养育孩子的过程,一边是母爱澎湃,一边是极度忍耐,有时候感觉真的是冰火两重天。
对于养育孩子的妈妈来说,情绪控制是个世界难题,桃皮妈也是一路踯躅前行,在《不吼不叫:如何做个平静的二宝妈妈》中,我总结了如何避免给孩子造成“妈妈特别严厉,妈妈不爱我”这样的影响。
其实,有时候,我们实在忍不住,吼了自家娃,也不要过于紧张,担心孩子留下心理创伤。只要你存入的爱足够多,有那么一两次失控,也并不意味着养育失败。
只是,我们平心静气,“情感账户”的余额会更丰厚。
而孩子的抗挫能力,本质上是由“情感账户”决定的,并不是曾经受过多少责骂。帮助孩子打败挫折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他感知到的爱和支持。
4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在殷殷诉说着父母希望子女成材的美好愿景。
然而,这种愿景未免有些强人所难,成名成家未必是每个孩子的愿望,也未必是适合他/她的选择。
大多数人,包括虎妈狼爸本人,其实也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枚。
我们在养育孩子中,与其过多地纠结如何培养孩子成才,不如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孩子感知幸福,活得坚强而快乐。
父母的爱是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孩子活出自己,幸福喜乐,何尝不是为人父母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