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的大改版,让朋友圈里那些做编辑和运营的同学哀鸿遍野。其实大可不必,一个写东西的人,居然害怕自己的内容出现在大家的信息流上,这不是滑稽么?
为什么他们觉得推送强制出现在TL上别人就会取关,那还不是说明他们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狗屎玩意儿嘛?难道藏着掖着的狗屎就不是狗屎了吗?
当然,再牛逼的写作者,也不能篇篇是精华,也不可能天天出现也不招人烦。但是这就和蓄水池似的,一边进水,一边出水,只要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水池总会越来越满的,而没有流动性的水池,早臭了。
写作,无非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而广告,常常是冷冰冰的,肤浅的,简单粗暴的信息而已,与这三者都脱离了关系的信息垒叠罢了。但是为什么它在传统世界里,就一定要以打扰用户的姿态存在着,而不是取悦呢?
因为效率。像PPT一样一页页展示产品的性能优点,是被通常认为最有效率的一件事。
但是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满屏幕的字,你根本看不进去几个单词,花里胡哨的PPT一页页放完,只剩空洞和浮夸。
这一点,亚马逊的贝索斯也早就发现了,在亚马逊里有一条明文规定,“从今天开始高管层不做PPT汇报”,他认为需要的不是内容,而是结构得当的叙述性内容。撰写6页故事化的备忘录比写 20页PowerPoint难,因为叙述结构强化了思维,也帮助更好地理解事物 的重要次序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摘自《故事经济学》罗伯特.麦基第十章:故事化需求和消费勘察)
故事,是人类文明世界流传最广最深,最刻骨铭心的载体。没有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皇帝的一份诏书写了什么,但是所有人都听过那些家喻户晓的故事,人类天生习惯于接纳故事化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广告”这一概念从2017年开始,就占据了品牌营销里刷屏案例的主流。从网易云音乐的“看见音乐的力量•乐评专列”,到百雀羚的《一九三一》横屏长漫画,前段时间因为“创造101”而爆火的“菊外人”事件,都是和产品内容高度绑定,对产品销量或者播放量、下载量有显而易见的导向性作用的推广物料,越发证明了人民群众从来不反感广告,只是反感冷冰冰的单方面说教罢了,对于可以共鸣以及互动的素材,他们趋之若鹜。
我家里本来有不少耳机,对于各种发烧友的测评,我向来是选择性忽视掉的,因为我根本无法从那么多的专业名词和参数中能获得最简洁直观的概念:这耳机到底好不好?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有多安静我来描述一下,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你在银行做经理,维护客户关系,不上不下,有房贷和车贷,每月按揭五千。你老婆在市人民医院做护士,她妈有尿毒症透析多年,她不爱你。你年轻的时候觉得能成一番事业,但现在也就这样,朋友们混的都比你好,你下班在车库停稳车,关掉引擎,呜一声安静了下来。太安静了,你生命中少有这么安静的时刻,你打算发十分钟呆再上楼吃饭。
以上就是 BOSE QC 35 的降噪效果测评。
我那一瞬间被震撼了,那一幅画面在我面前展现,那一种情绪在我内心深处得到了共鸣,我毫不犹豫地下单购买,而这,就是我作为普通消费者最需要的广告信息。
到底有多少品牌,给过我们这样真正“说人话”的广告呢?
在麦基研讨会上,我拿着他最新出版的《故事经济学》找他签名,他提笔写道:
“Tell the truth.”
是的,不仅仅是说真话,也得是心里话,才是一份能打动人的广告最本质,最朴实的核心力量。
泰国的一则广告,曾经看哭无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得到疯传,
讲述了一个聋哑爸爸在女儿面前的无力和脆弱,又在女儿遇到意外时如山一样的雄伟和坚定,在这支广告中,作为保险品牌的商业信息直到最后才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呈现得顺理成章,又在高潮处令人印象无比深刻,所有的PPT一样的亮点都比不上这则故事广告片娓娓道来得更煽情,更有力,更能让人注意到保险之于民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像这样的广告,真心希望能给我来十打。
好的创意,自己会长翅膀,会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会和无数的事物和人发生关联,产生各种奇妙的,令人惊讶的化学反应。
希望作为营销人,广告人,少做一些“地面爬行”式的苦力活,能体面而优雅的,真正地“决胜于千里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