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故事:参加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家长会的100多位新生家长收到了一份“奇怪”的礼物:一本叫《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的家长》的书。“当了这么多年的家长,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当家长?再说,孩子是成人了,还会有什么问题?”一些家长感到很纳闷。家长会开始后,他们把精力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怎样?考研比例怎样?有博士点吗?奖学金多吗?就业情况怎样……
这个家长会听起来有些像招生咨询会。家长会的主持人之一、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狄涛有些急了。他不客气地抢过话筒:“你们知道什么情况下孩子可能退学?什么情况下孩子拿不到学位证书?你们知道家长的合理要求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吗……”
作为《没有上锁的保险箱》作者之一的狄涛以某所工科院校的数据为例:每届总有5%以上的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2% 3%的学生可能会退学或被开除学籍,大约会有40%的学生出现不及格门次,15% 20%的学生可能会拿不到学位证书。
这些不在美好憧憬范围内的意外让家长们惊呆了。可他们还是奇怪:这跟家长有关系吗?孩子们上了大学就是成人了。
在京城另一所重点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一位老师遇到同样的问题。3名学生分别有十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家长找到学校:学校为什么不告知?学校的理由很充足:18岁的学生已经是成人,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校没有义务告知家长。
在解释过程中,这位老师突然意识到,父母应该参与高等教育的过程。他想起几年前,学校曾经接待过一个国外高校二年级代表团,为了照顾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中方特地组织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接待。结果在日常接触中,这种角色互换了:中方的学生待人接物的成熟度显得比外方小上七八岁。
这位老师感慨,我们的学生尽管生理年龄已经成熟,可心理年龄的成长远远落后。他们日常接触范围局限在父母、高校和中学的小圈子里。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社会立足、发展,甚至意识不到如何维持最简单的生计问题。比如说,不少大学生仍然认为学习不是与自己的发展挂钩,而是为家里而学的。
实际上,大学生们面临的问题要具体得多。一位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举例:高考时,孩子们无疑都是优秀的。可进入一个高校的优秀的群体后,孩子们必须适应一种转变——他们可能不再优秀。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从单纯的学习成绩转向多个方面,比如,人际关系,自制力,学习方法,心理承受力等等。
面对大学生的情况,目前家长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不管。他们认为孩子是成人,而大学是保险箱。“这种态度带来的后果如同气球在地面有大气压,突然放到真空中,气球非常容易爆炸。”狄涛说。
延续高中的严格管理是另一种做法。狄涛曾经听过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名学生的父亲是他所在高中的教导主任。在父亲的严厉督导下,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在脱离父亲的管制后,这名学生便不再会学习了,第一学期末就有两门功课不及格。他不敢告诉父亲,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上吊自杀。
家教分析:上面的故事和常见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学的确不是上了锁的保险箱。家长确实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仍然需要继续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不过,平时谈家庭教育绝大多数是针对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来说的,有关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家庭教育得失成败的文章到处都是。至于大学生家长如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很少见有人发表高见,也就是说,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个“空挡”,是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些生理年龄不成熟、面临诸多挑战的成人,家长怎样有效进行家庭教育呢?请看有关专家的意见。
家教启示:管与不管,都是难题。家长到底该怎样把握这个度?“从铸造变为锻造。”狄涛用钢铁行业术语建议。他解释,过去父母决定孩子未来“模子”的样子,孩子无权改变,这种单向行为是铸造;现在大学生的父母已不需要为孩子定型,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材质重新打造孩子,这种互动行为是锻造。
在很多人看来,家长是天赋的称谓,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学习这个职责。实际上,与孩子迈入大学需要学习很多知识一样,家长也需要扭转以前的观念,与孩子一起学习。
狄涛以多年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大学家长工作的三部曲:首先关注,其次学会倾听,第三学会参谋,而不是帮助孩子决策。
所谓关注,就是要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分。比如定期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上网了解学校的近况。他举例说,很多家长很关心孩子的英语学习,“一定要好好学英语”这样的话语时常挂在嘴边。这种关心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可是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与孩子的对话变得具体起来,就能让孩子自己打开话匣子。
倾听。狄涛以同事为例,他的孩子在期末考试时一门成绩是零分。因为老师说他没有交卷。刚进大学的小伙子不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向父亲哭诉了一个多小时。父亲没有武断地责备孩子,而是安慰孩子。经过分析,父亲相信了孩子的话,并向学校教务部门反映。后来经过复查发现,孩子的卷子确实在阅卷时分给另外一个系的老师,问题迎刃而解。
参谋。过去家长总是习惯替孩子决定未来。这样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如果以建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学习处理事情,家长只是给予参考意见,效果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