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W同学在朋友圈中分享的三毛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说的:“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里,我张望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行过。我总是警惕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其中的一个。”看完之后,思索良久,逐渐认识到,随着书籍阅读量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我的世界观已悄然变化,某一阶段认为是正确的事已不再“执迷不悟”。
读孔孟,我会读到博爱,读老子,我会读到超脱。一直在故纸堆里寻找老子的身影,觉的老子所在社会,一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一个风气败坏、人格扭曲的社会,如果不是一个扭曲的社会,也将会是一个扭曲的人格,一个倒骑青牛、飘然而去的人不是一个正确的社会人。老子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的一种思想相吻合:个体优先于群体,群体不能妨害个体的独立,自由、民主而才能后实现自我价值,并且以实现自我价值为自身奋斗目标。我反而更加倾向于阿德勒在个体心理学中提出的观点的,《Defeat Self-contempt》中开宗明义第一篇中就讲到生命的意义通常逃离不了三条通用法则,即:社会、职业、性,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如果离群索居,脱离社会大环境,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事实上,中式的传统教育中也更偏向于群体性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其具有群体性。中国人讲究个体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群体不能压制个体自由,而且正是由于群体的资源协调、提携、成全,个体才更加容易地完成自我价值。所以,个体必须融入到群体中间去,而后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有一句诗,我一直觉得朗朗上口,是宋朝周敦颐写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奉之为圭臬,并且成为了我的生活态度。在13年末的时候,与D君有过一次谈话,我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比较糟糕的环境中,我非常非常努力地去改变这个的环境,我尽力了,我发现我仍然不能改变,此时如果我能保持自己的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是不是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而另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换个环境试试?”。D君的回答让我发现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我的思想体系还不够完善,他说“你那是重复使用同一种方式去改变一种行为,一次次的失败只会让你有更为严重的挫折感,为什么不尝试使用另一种方式去改变?如果你连眼下的环境都改变不了,那换一个环境,你还碰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咋办?这种逃避的行为,只能证明你不是勇者,其实你能改变的东西很多,哪怕只是一点点”。猛然间,我想起以前部门老大说的一句话,“好员工是天生的”,就是说如果当下满怀抱怨、不思进取,那么换一种环境,一样的,你根本无法改变。所以,很多时候,我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甚至是世界观,不然悲剧伴随一生。
我们所看到的外界环境,是我们自身思想的产物,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如果你的眼镜脏了,你看到的世界就是脏的”,所以首先需要擦亮自己的“眼镜”;其次,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当中,我们需要融入这个社会,遗世独立非常不可取,也是自私的行为;再次,当你发现周围环境存在问题时,你要试着改变,改变的方法有多种,不可强行推之;最后,怀着不逃避的态度,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做出有功德的事情。
辉辉大侠书于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