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季告一段落,陆陆续续面试了不少人:本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
因缘际会,也被拉进了几个应届生的产品经理群,群中同学们相互交流面经和面试体验,好不热闹。
在一片恭喜声中,有人问我,如何面试应届生。
坦诚相对:“除非特别对味,否则不招应届生做产品经理。”
一时冷场……
咳,我还真是个擅长冷场的家伙。
只提问题不给出解决方案的都是耍流氓。
所以,接下来我会先解释下为什么我不太招应届生产品经理,再来介绍什么人适合做产品经理,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我和我的朋友们是如何考核产品经理的,最后给出选择行业、公司和职位的建议。
为什么不太招应届生产品经理
客观上说,我不太招应届生产品经理。
在硬件技能上,不同于研发类岗位有结构明确的可培养的技能栈,产品经理所需的并不是专学而是杂学。你将这个岗位说是杂学家也行,说成万金油亦可:
- 在产品构思层面,需要将对人的思考、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融入产品
- 在功能设计层面,需要有代入者的同理心,尽量模拟使用者会如何应用该产品功能。
- 在业务迭代层面,需要有旁观者的理性视角,不要敝帚自珍,尊重数据和用户的选择,去做出更合适的调整。
- 在项目推进层面,则需要更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必要的坚持与适当的妥协,以合格的MVP模型进行实验。
所以,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同学在阅历、眼界、同理心和妥协度上往往更难满足产品经理的岗位需求,更难达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标准。
在软件认知上,太多人对于产品经理的认知是模糊的。在面试中,我时常会问同学们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选择做产品经理,你还投了哪些公司和岗位。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基于憧憬:改变世界、张小龙的微信、张一鸣的头条、王兴的美团、黄铮的拼多多,互联网传奇侃侃而谈,各种产品八卦信手拈来。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更加多样性: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大家投了对应专业领域的公司。然后鉴于产品经理并无明确的专业要求,而且互联网又是一个听起来挺酷,在过去的日子里工资不低的工作,所以就都来试试。
开放性的回答并无对错,但是这样的答案却让我们意识到:其实,很多同学可能并没有准备好要做一个产品经理。关于前者,想做大明星的人比想做一个好演员的人更容易受挫;关于后者,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抱着划水试试的心态,又如何知道你得到的或者错过的,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
成为产品经理,你想好了么?
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
援引百度百科的定义:“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是企业中专门负责产品管理的职位,产品经理负责市场调查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并推动相应产品的开发组织,他还要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协调研发、营销、运营等,确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产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产品管理活动。”
我给出的答案是:“微观上,尽可能提升正确事情的发生概率;宏观上,等待做成一个产品。”在环节层面,调研、决策、推动开发,协调运营种种都是步调和举措的积累,而真正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得到了市场认可的产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戏言:产品经理是个高危行业。
对于研发来说,项目黄了,起码有过程中开发的技能磨练、经验累加;但是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项目黄了,这段工作经历的价值度可能都会大打折扣。尽管产品经理的起薪不算低,但如果久久没有成功的项目经验,整个人的后续升值其实是在放缓的。我在社招面试里,亦常常会看那些辗转于不同项目,但并无有效积累的同学。这样的风险,你愿意承受么?
产品经理的六大特质
如果愿意承受这样的不确定风险,那我们再来看看,你是否具有从产品经理的品质。如果你有如下的特质,有可能能够更快更好的产出成绩。
好奇心:只有真正热爱互联网+行业,相信科技和数据能够改变生活的人,才会持续的投入。对于新涌现的内容、应用才会有自驱的动力去下载把玩一番。而且,不应该局限在大众性产品上,小众的产品、跨品类的产品同样能够给我们带来触类旁通的体验。
比如,最近微信开放查询大家注册微信的日期,我的朋友圈里出现了一堆2909天的记录,都是在微信开放的第一天就入驻的产品经理观光团(笑泪
同理心:创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我记录还是为了价值传递?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产品创作大概率是为了价值传递。那么就需要我们能够具有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喜怒哀乐,去揣摩用户的使用场景、使用心态和对功能的认知。多从用户的视角,而不是“本我”的视角去重新理解问题。
逻辑判断:想什么是一回事,做出来是另一回事。大家常说,建筑师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中的存在,需要将感性的情感灌注于蓝图上,再通过严谨的实践和建筑将蓝图落地。某种角度上,产品经理也像是建筑师,需要具有将自己脑海中蓝图拆解落地的能力,并且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将MileStone更好的拆解。
人文素养:生活是立体的、人也是立体的。如果你热爱影视、音乐、文学等,如果你除了专业领域外还会涉猎其他学科,那么无疑是特别适配产品经理这个杂学家岗位的。跨领域的知识背景能够给你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学习力:事实上,学习力应该是各行各业的通用能力。变化太快了,同一领域里会有新的模式和玩法涌现,观察对手会给我们以新的启发和思考;不同领域里,会有新的赛道涌现,甚至出现跨界的玩家打劫。既然变化是唯一会确定发生的事情,快速自学的学习力自然是我们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
沟通力:产品经理构建的是蓝图,需要借助研发、运营、商务团队同学的配合与协调才能够完成最终的产品落地。碰到资源冲突等问题怎么办,如何有效的推进?都是考验产品经理沟通力的点。
如果已经确定了要做产品经理,如何选择Offer?
未思成先思败、未思进先思退。
就我个人的观点,对于校招生 和 跨界转行的产品经理来说,在选择成为产品经理、选择成为某个行业的产品经理时,建议审慎一些。不然,黄在了公司或者项目上,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起步未见得是负责任的做法。
稳定的时间、成长的空间是考虑Offer的两个角度。在这里不涉及收入,是因为对于第一份工作而言,个人成长可能是最重要的决策因素,只有个人能力的增长才能带来更快的收入加速度。
一般,我们建议的Offer排序标准是:
大公司的主力部门 > 小公司的主力部门 > 大公司的边缘部门 > 小公司的边缘部门。
大公司能够提供相对更稳定的发展时间,有更完善的培训体系,但是成长晋升的空间可能会按部就班;小公司有更大的尝试机会和晋升空间,当然也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多询问师兄师姐不同公司的情况,能够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以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尽管有各种虚妄的光环笼罩,但产品经理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个有着马拉松成长路径、金字塔职级的选择。终有一天,我们会认知到:喜好、擅长和天赋,是三个不同维度的事情:
- 喜好并不等同于职业选择
- 擅长的事情是自己的饭碗
- 最理想的事情,莫过于用自己的天赋做事情
嘿,同学,你会选择做产品经理么?
无论选择怎样,祝好,毕竟,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