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而现在,我知道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随便地听话。
提示:这是一篇不那么四书五经三从四德的文章,请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及在朋友圈隔周就宣扬“父母在,不远游”的朋友们停止观看,后果自负……
最近在找工作的阶段时不时会和身边的同龄人讨论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的问题。我神奇地发现,“猪队友”家长们给孩子的职业发展建议和人生导向都惊人的相似,其靠谱程度也就可想而知的“相当靠谱”。就说最近的两周内我为数不多的小伙伴里有3个女生的家长都极力推荐她们去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当然,我自己的父亲也是。他们说:“你如果没什么创业的愿望,女孩子去当公务员是个很好的选择,稳定,悠闲,什么也不担心,多好。”是啊,就差把结婚生子的福利都说出来,下一句让你赶快配个人嫁了。呜呼哀哉,就像我可爱的朋友环环说的:“一眼就望到头的工作,太可怕了。”多么璀璨多么充满可能性的人生,就这么一下设定了轨道知道了终点站的样子,顿时索然无味。
我们是害怕稳定的,那就意味着生命看到了尽头。
而父母普遍列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无非是:早点结婚生子,早点找到稳定高薪不费力的工作,早点开始给家里做贡献。社会对人的认可,和人的自身价值,在他们眼里还是那么一成不变的衡量标准:出门,端着铁饭碗,进门,老婆孩子热炕头。而现在是一个不离三次婚当不了美国总统的时代了,您不记得当年大明湖畔您赞赏有加的特朗普吗?多重标准您要用也稍微用得隐蔽一点吧。按照那份标准,一个工作干到死,一个婚姻坑到死,一个孩子供到死,一种人生走到死,难道不是一场更大的赌博吗?就算真的十全十美,缺乏了探索和发现的人生,也与等死无异。
等死 vs 作死?
不等死,也就是不放弃人生中的一万种可能。在不确定性之中挣扎快乐么?不快乐。单身的A羡慕已婚妈妈B早早结婚生子,家庭幸福,B羡慕职场强人C能力过人年薪百万,C羡慕创业老板D不为别人打工而为自己的事业不懈奋斗,D羡慕回A虽然只是普通白领却有更多生活的空间留给自己。A,B,C,D还可能被E,F,G,H等人羡慕,还可能同时羡慕着W,X,Y,Z,如此循环往复,永不断线。父母也许会说,你看张xx结了婚生活多幸福,孩子多可爱,工作多稳定,你怎么不学学人家?而这位张同学则诉苦说,我最不想要的就是稳定,奈何被家里逼成了“稳定”教科书,现在又想打拼事业又想照顾家里,怎么办?又或许父母会说,你看赵xx出国找到了工作,留在那边多好,交个外国男朋友,以后就是x国人了,你怎么不学学人家?而赵同学却抱怨讲,在这里生活有什么意思,可是回国也不会习惯,等绿卡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人生就这么浪费了,怎么办?
一帆风顺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好的人,有吗?有。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不断质疑自己的选择。
是的。不爱稳定的我们,大多数都在作死。因为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尝试,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反观父母一路走来的历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想要儿女走另外的道路。过去30年风云变幻,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在企业里做职员,都经历了不为人知的艰难和心酸,对于一些小有成就的父母来讲,过去总有一些不堪回首的腥风血雨。心爱的孩子,父母怎么会愿意让他们重蹈覆辙呢?多年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稳定性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看起来最闲适也最体面,“体制内”的位置也给孩子未来生活的各种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可见,父母在养育儿女,年纪渐老以后,忘记了自己的年轻时的初心。辛辛苦苦的一生,积攒下来的积蓄,是为了自己的后代有更好的生活。可是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是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做一件自己“该做的事”,还是不怕艰难和曲折,破釜沉舟地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你的付出,是想让子女过上安稳的生活,还是他们心中想要的,你可能也曾想要却未曾得到的生活?
当你觉得自己在作死的时候,告诉自己,横竖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作死。就像我的闺蜜芮哥说的:“一个主动,一个被动”。
把事情剖析的再深一步,孩子是父母的亲人,还是父母的财产?一个成年人选择了“作死”,是不是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不是在“等死”之中抱怨家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应该建立在尊重他的想法的前提下,而不是把孩子的人生看成自己人生的一项投资,只能赢不能输。再说,用金钱和婚姻判断人生的输赢,更是无稽之谈,彻底否认了人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在社会上创造的其他重要价值。
所以,别再骂我们作死,作死好过等死,我们作死地,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