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元年(公元233年)
春,正月二十三日,摩陂井中出现青龙。二月,皇帝曹叡到摩陂观龙,改年号为青龙。
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携带表章赴吴向孙权称臣,孙权大悦,为此大赦天下。
三月,吴王派遗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将兵万人,携带金银珍宝、给公孙渊加九锡的全套物件,乘船渡海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自顾雍以下的满朝大臣都直言规劝,认为“公孙渊不可轻信,这样做,对他的恩遇太厚了,只要派遣官兵护送宿舒、孙综就够了。”孙权不听。
张昭说:“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被讨伐,从远地而来求援,称臣绝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打算向魏表明忠心,我们的两位使节不能返回,那不让天下人取笑吗?”
孙权反复和张昭辩论,张昭越发坚持己见。孙权下不了台,按着佩剑恼怒地说:“吴国士族之人入宫则参拜我,出宫则参拜您,我敬重您已经到了极点,而您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我,我常常唯恐自己做出不愿做的事。”
张昭看着孙权说:“臣虽然知陛下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但每次都竭尽愚忠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终时呼唤臣到她的床前,留下遗诏,吩咐我辅佐陛下的话音犹在耳边的缘故。”接着泪满面,孙权将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哭泣。然而还是派遣张弥、许晏去往辽东。
张昭对不采纳他的意见忿忿不平,声称有病不去朝见。孙权怨恨张昭,下令用土将张昭家的大门堵住,张昭又从里面用土将门封死。
[点评]
孙权称帝以后,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以为自己成了“神”,无所不能,别人的崇拜与投降,都是理所应当。公孙渊向他称臣,除了孙权,其他人都看出来,这是公孙渊得罪曹魏政权后的权宜之计,并不是真心。孙权却当真,他觉得自己太伟大了,光芒可以照射寰宇,公孙渊投降有什么不可能呢!
孙权正在自我陶醉,自我愉悦的时候,张昭猛泼冷水,他自然恼羞成怒。
这君臣二人都有一点赌气的样子。老小老小,人老了有时行为像小孩。孙权说你不上朝,那好你就别出门,于是封门;张昭说不出来就不出来,自己在里面也把门堵上。这个画面在历史上很少见,也很搞笑。
公孙渊自知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依靠,于是斩张弥、许晏等人首级,送到京城,全部吞并了吴国的士兵及带来的金银财宝。冬季,十二月,皇帝曹叡颁诏任命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为乐浪公。
孙权听到消息,勃然大怒说:“朕年已六十,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还有什么没经历过,但还没有被鼠辈所戏弄,令人气涌如山!如不亲手斩掉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就再也无颜君临万国,此次出兵,即令亡国颠沛,也决不后悔!”
陆逊、薛综、陆瑁等大臣不断上书劝谏,孙权这才作罢。(此处上书内容略)
[点评]
公孙渊假臣服,孙权搭上金银财宝和一万兵马,可以说丢尽了老脸。真相大白以后,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报复,但下不来台,只好虚张声势等大家来劝,闹得差不多了,也就消停了。
从孙权身上我们可以借鉴一点,那就是,人啊,别过高估计自己,别把幻觉当实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
吴王孙权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向他道歉,张昭始终不出来。吴王有次出宫,经过张昭家门呼唤他,张昭说他病重起不来。孙权让人火烧张昭家门,想要恐吓张昭,张昭还是不出来。孙权只好赶紧叫人灭火,停在门口不走。过了好久,张昭的几个儿子一起把张昭扶起来,孙权载他同车回宫,深切的责备自己。张昭不得已,之后才恢复参加朝会。
[点评]
孙权晚年虽然走向昏庸,但还是有枭雄本色的,这件事应该为孙权点赞。
在一般情况下,像张昭这样的行为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也是可以按有罪论处。孙权不仅没有这样对待他,还再三再四一定要把他请出来,赔礼谢过,这种态度远远超过一国之君对待臣下的常规。孙权和张昭这样的君臣关系,通常只在群雄鼎立的时候有,因为君王还有敬畏心。另外,在创业时期,君臣也可能维持这样的关系,比如李世民和魏征。绝大多数情形下,不可能发生。
其实这时孙权在朝政上早就不依靠张昭了,张昭多年来一直处于半修养状态。他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什么实际政治意图,而毋宁说是一种人情味的体现,有点像讲孝心的儿子对老得固执的父亲的忍让。
柏杨先生评论说:历史上君王和臣属之间,翻脸无情的固多如牛毛,始终和睦的也并不是没有。不过,即令和睦到看起来水乳交融之境,但在严格的君臣礼法规范之下,不可避免地一直隐藏着一种君尊臣卑的距离感,难有真正水乳交融的实质。反观孙张之间,亦师亦友,火攻土掩的戏剧景观,充满真挚和温馨。时光跃到近代——最糟的是明王朝和清王朝,君王如猫,臣属如鼠,只有兽性,没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