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些年的《明朝那些事》开始,喜欢上了明史,其实每一段历史都有它有趣之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般格局对于普通人来说,也确实大了些,但是可以读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思考一些有趣的问题,这确是实实在在的,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近来在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只想说写得精彩,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解读。
万历朝可以说是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前期的张居正,锐意改革,整顿吏治,搬行新法;而防守方面,有戚继光,李成梁等优秀将领。由于张居正的政绩卓越,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而万历后期的萨尔许之战后,明的衰败之状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亡国只是迟早的问题。
万历皇帝也是个极富戏剧性的人物,十多年来不上朝,消极怠工,而国本之争竟长达15年之久。以黄先生的观点来看,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约束代替了国家法律。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历其实也是一个挺悲哀的人,正如他的前辈正德皇帝朱厚照,他的后辈天启朱由校,都是极富个性之人,一个自封将军随心所欲,一个沉迷木匠无法自拔,也只能哀叹一声奈何生于帝王家。
明朝的文官集团,不得不说是一个奇特的存在,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前仆后继,当然也有真正为了心中道义,以天下为先之人。皇帝在这帮人眼里只不过是国家的象征,不需要有个性,甚至不需要很有才能,只要温厚谦恭,行为举止符合礼法,那他就是一个好皇帝。所以万历的童年在这帮人的教导下过得很压抑,等到成年亲政,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曾踌躇满志,大有抱负,可是终究也做不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想做的事。也终究斗了15年也没有斗过这帮大臣,立不了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
无论雷厉风行,以权势压人的张居正,还是左右逢源,极尽人事的申时行,或许都有志于去改变这一状态,但是他们都失败了。以至于后来崇祯大呼文臣误我,也就不难理解了。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开始抑制武将,后来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所以造就了文官集团的崛起。同时废除宰相,取而代之的内阁和朱批制度,给宦官参与政治以合法的途径,所以有明的历史上出现了那么多名留史册的太监。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宦官专权只是皇帝为了从文官集团夺回权利的工具,只是一不小心,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宦官集团,都不由皇权控制。
以海瑞和戚继光为例,他俩都名流青史,也都名噪一时,却也都晚年凄凉。前者是天下士子学习的傍晚,严格以孔子家国天下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勤勉无私,却也是逆流而行,不得施展。后者有治军领军之大才,有改革军队之想法,也只能以张居正为靠山,在其于高位时,一展才华,却也无奈于在张居正遭到清算之后就再也不得其志。或许这就是一个时代背景的悲哀。
其实自萨尔许之战后,明朝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了,打仗没人,国库没钱;宦官弄权,党争不断;内忧不止,外患不断。所以有人比较明朝和宋朝都是在面对番外少数名族而亡国的,为什么南宋却比南明多存活那么久,或许这就是原因。所以每次想起崇祯都有种英雄末路的感觉,要是他同其他末代皇帝一样昏庸,败了也就败了,可是崇祯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还是救不回他的大明……
当然一个时代也总会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或许只是一个翩翩文弱的儒雅君子,却也有宁折不屈的铮铮铁骨。有如捍卫京都的于谦,有如宁死不降的史可法。
知行
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