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有应酬不回家吃晚饭,女儿和同事约好了下了班去看电影,顿时感觉多出来了一个晚上。自然不能虚度,我下了班也不回家了,上街去。上街去干啥?说来可怜,这中年妇女想到的第一消遣,也不过就是上街吃一碗小馄饨!
江南人的小馄饨,几乎就是一个念想,一种回味。这样的东西,绝对不是给人用来饱肚的,那馄饨皮子薄如蝉翼,肉馅是透过皮子隐约可见的一个小红点点。小馄饨的灵魂是那碗汤,那是用骨头汤吊出来的,鲜美无比。小时候生在乡下,妇孺们难得上一次街,吃一碗小馄饨好比是一种重要仪式。回来的时候,一路上不断有人打招呼相问:馄饨阿有吃啊?
不管吃没吃,总是一律理直气壮回答:吃过了!讲真,难得上一次街,连一碗小馄饨都吃不起(吃不着),多坍台!
都说童年的经历是人一生的烙印。这不,我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是把小馄饨当成重要的念想!
我点了一碗小馄饨,一只肉汤团,一笼汤包吩咐给我打包。一算账21.5元。我愣了一下,一个夏天没去,感觉怎么这次的价格和上次差了好多。
我对老板说:阿是涨价了?
老板一听我问他,马上叹起了苦经:没办法啊,我也最好不涨,生意实在难做啊!猪板油从前9块一斤,现在涨到16。肉原来15,现在27,就连熬汤底用的肉骨头也涨价,这生意实在没办法做了。现在小馄饨涨1块,大馄饨和汤包都是涨2块,汤团涨了5毛。我是不肯买蹩脚货糊弄老顾客的,要做坍牌子的,我的猪肉都是本地猪,没办法,只有稍微涨点,现在基本上扯扯平不亏本就算蛮好了!
想起我16岁初中毕业那年,到服装厂当一名缝纫女工,每个月的工资不过五六十块钱,但自认为已经是赚钱的工人阶级了。那时候的小馄饨卖4毛钱一碗,厂门口附近就有一家,味道做得还不错。我一天要去光顾两回,早上当早饭,下午是点心。为了节约时间,我都是用个搪瓷杯子打包回厂里吃的。于是我一天要吃两碗小馄饨的事情全厂皆知。厂里的老阿姨小阿姨都对我侧目而视,背后叫我“脱底棺材”。意思是不知俭省。
现在想想,好得那时候多吃了几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