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左传》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至于高中的语文课本,甚至有些遗忘,从未曾接触。
若让我自己写还真写不出这些史学见解,毕竟真的没读过,现在只是听课听了几节,记录一下收获的知识吧。
1.《春秋》为经,《左传》为传。.《春秋》中无论多大事情都是一语带过,《左传》讲同一件事往往千言万语。其关系可大致理解为教材与教辅关系。
2.《左传》汇集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的实战战例,从组织部署到攻杀战守,从计划到变化,从执行计划到应对突发事件,从前勤到后勤,从内政到外交,从战前动员到战后总结,从己方视角到对方视角,都写的具体而微、活灵活现,比起《孙子兵法》数学公式似的纲领性内容更实用。就像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3.孔子姓什么?答案:姓子。子姓衍生出若干分之,其中一支以孔为氏族名,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以现代概念而言,姓是一个人的根目录,氏是姓旳分支,从一个姓里可以分出很多氏。姓是血缘符号,氏是家族分支符号。
4. 治大国。周朝开国者的办法是:不妨化大为小,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分封建国,这就是“封建”(封建制是一种基于宗法关系的逐级分封、化大为小的政治格局,和封建社会不一回事)。之所以春秋时代诸侯各国之间的“国际战争”很少有你死我活的打法,是因为一来大家或多或少都沾亲带故,二来参战是贵族的特权,军队主力是最低一级贵族“士”、这就是“士兵”一词的来历,“士”打仗要遵循一整套优雅的贵族礼仪,死缠烂打的都是流氓,由此衍生初中国的士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士文化等之后查阅资料详细理解)。
5.儒家学问最难学的不是《论语》的“仁”,也不是《孟子》的“义”,,不是任何高大上的政治哲学理念,而是那些实实在在的、繁琐到无以复加、令人生畏的仪节。
6.儒学诞生于中国周代封建制的土壤,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社会完全去法合拍,而儒学与孔子偏偏是在集权社会里得到高度推尊,各种风浪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