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译文参考《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本节探讨了为学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在各个关系中,尤其是对自己上。而这种端正的态度,可以用来从政,也可以用来治国。
1.7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向贤者学习,能态度端正、神情恭敬;孝敬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领导者办事,能全身心投入;与朋友相处,能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还没有开始研究学问,但我却说他就在研究学问啊。”
【解读】
之前讲的是为人的一些基本素养,那这里开始讲为学的态度。章首就是像贤者学习端正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在对贤者、对父母、对君、对朋友上。
1.8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受人尊重,所学的知识、德能也无法固守。自己力主忠信,不要与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解读】
端正态度,首先要体现在自身上。在自身上就是要能够自重、忠信、有错就改。
1.9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为使结果圆满,就要追溯到我们的出发点和一路以来的努力,懂得这个规律,社会的道德风气就自然归于淳厚了。”
【解读】
端正态度照样可以用在治国上。比如民众更加慎重的去看待自身的终点和未来长远的结果,民众的德行也会越来越好。
1.10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总能预先知道那里的政事,这是他刻意打听到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温和亲切、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生活节俭、谦虚礼让(,人们愿意向他请教而让他知道很多政事)。老师了解到政事,与一般人了解到这些事也是不一样的吧?”
【解读】
端正态度照样可以用在个人从政上。孔子温良恭俭让,在政事上自然有很多人来请教他。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dǎo),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看他的行动。三年的所作所为都符合父母在世时的教导,就算得上孝了。”
【解读】
这里从孝的角度来看人的态度,始终如一是最好的。父亲在世的时候有志向,父亲去世后还能够有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