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给晓清网购了一个滑梯,这滑梯是韩国进口的。我一边心疼着我花出去的钱,一边期待着看到晓清滑滑梯时开心的样子。这次网购,参加的是淘宝的“双旦”活动,因活动力度不大,就不无遗憾的想,错失了双11活动,又错失了前不久的双12活动。但其实,自己在双11活动中,并没有少买东西。
看吧,这就是自我真实的购物心理。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购物经历。在这看似很平常的购物体验中,却隐藏着很多的心理学原理,我们并不察觉,而商家却深谙此道。他们正是利用对我们心理的了解,影响甚至操控着我们的购物行为和习惯。
那以上的例子,体现了哪些心理学原理呢?
原理1: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是人生来就有的欲望之一
消费和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共有8种基本欲望,包括生存、吃、性、安全,我们比较熟知的4种欲望;除此之外还包括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人攀比、获得社会认同,以及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这4种欲望。所以,大家都说孩子的钱最好赚,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这正是商家投合了我们爱子之切的心。
原理2:安全需要
人天生就有免于恐惧的需要,商家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刺激消费,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最后期限和稀缺性。如双11的活动,有些商家打出“错过今天,再等一年”的广告语。
原理3: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我们基本都相信“一分钱一分货”,这其实就是人们受简单联想影响的一个例子。因为人类是很懒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少思考就少思考。所以,我们常常会买价格比较高的、进口的、品牌的东西,尤其在给孩子买东西时,更不吝惜金钱;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和同类商品比,差别仅仅只是价格。
这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心理学原理,不再一一赘述。
我本人就是一个“剁手党”,我手机上有13个购物APP,去年网购的消费支出达到了自己收入的60%之多;然后有一天,我看看我的存款,想想我的未来,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治愈自己的网购瘾。于是,我开始行动起来。
一、看书——确定行动方向
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开始看理财、心理学、营销、文学类的书,包括《穷爸爸、富爸爸》、《小狗钱钱》、《穷查理宝典》、《吸金广告》和《生活十讲》,这些书对我影响很大。
《穷爸爸、富爸爸》给我很强的危机感,让我意识到我现有的消费方式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财务灾难,因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有着不良的消费习惯”。
对于消费,所有理财书都强调要量入为出,《小狗钱钱》对具体日常开销给出的比例是10%。
对于“剁手党”来说,戒掉网购瘾、控制消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吸金广告》,让我了解自己的消费心理,了解商家如何利用这种心理,继而采取哪些措施,让我冲动消费、过度消费。了解这些,我就能够有知有觉,知己知彼,然后见招拆招。
更深一步的帮助,是《生活十讲》给我的价值观上的指引。它让我去自省、去思考,自己对物质的追求是否是真的需要;他提醒我,如果我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
除了消费,更重要的是靠投资来赚钱。这里我最推崇的是《穷查理宝典》,作者查理,一位极具智慧的长者,他告诉我要靠智慧赚钱。在如何获取智慧方面,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思维方式,列出了极其有用的人类的25个误判心理学。
二、写下我的三大梦想
梦想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可限量。在写自己的梦想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的梦想,而这些梦想都离自己好遥远,比如45岁达到财务自由,写一本书。但是在确定出并写下来最重要的三大梦想后,就越来越认同,“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三、制定理财计划
《小狗钱钱》的建议是,收入的50%放入理财账户,40%放入梦想账户,10%用来花。但这对于我来说,这个建议的花销太少、无法达到,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为:30%放入理财账户,20%放入梦想账户,50%用来花。这里,我想特别说一下理财账户,这个账户是被我视为实现财务自由的账户。我特别认同的财务自由的概念是“无需再通过劳动获取收入,而是通过资产获取收入,且这些收入可以养活自己”。所以,理财账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开始行动
1、做到四个“不”:不用信用卡、不借款消费、不凑单、不囤货
不用信用卡:使用信用卡要比不使用信用卡花得更多。因为信用卡相当于提前消费,花掉的是未来的钱,而人们总是过于乐观地认为自己未来有足够的赚钱能力,认为未来会节约开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再加上信用卡所设置的账单日、还款日,让不擅长计算的我们,更加稀里糊涂、不知不觉地消费着,最终超出自己支付的能力范围。
不借款消费:包括银行的消费贷、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当然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去消费。借款消费和用信用卡消费一样,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债务危机。
不凑单:大家有没有发现,凑单有一种魔力,可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买了一堆自己根本用不着的东西。比如,我本来只想买一个60块钱的洗衣液,但是在买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洗衣液参加“99元选2件”的活动,于是就去凑单。在凑单的过程中,又看到一款去茶渍油渍的清洁剂超好用,羊毛真丝洗衣液好像也需要买,洗衣机清洁粉也是必不可少的,好吧都加购物车吧。买完了,准备去结账,这时网站提醒你说,“满199减30,还差39块钱,快去凑单吧”。于是,你又点击了凑单按钮,继续买买买。
凑单的设计原理,是商家充分利用了我们“贪小便宜”和“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的心理原理。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是我们古老的智慧了,然而我们却常常忘记。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是说失去东西是非常痛苦的;一个人从100块钱中得到的快乐的分量,要小于失去100块钱给他带来的痛苦的分量,所以,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这就很容易解释一种现象,就是为什么我们凑单的时候,把东西加入购物车特别容易,而把购物车里的东西删掉,却是一件很难、甚至很痛苦的事情。
不囤货:少买1个月内用不着的东西,不买3个月内用不着的东西。想想我们之所以囤货,就是因为多买便宜。但事实上,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成本,若把它考虑进去,就发现我们丝毫没有占到便宜,被我们忽略的成本就是“库存成本”。库存成本是商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本,而我们囤货,就是把商家的库存成本转嫁给我们了。这些用不着的东西,占据了我们家里大量的空间和维护成本,导致我们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这些一时用不着的东西,常常被我们丢进犄角旮旯,最后就面临着用不到了,或者过期了。
2、 不买东西,不打开网站
我们人类有很强的猎奇心理,这和远古人类采集时期的行为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喜欢没事的时候,打开网站看看,当发现好东西时就像发现猎物一样特别兴奋。曾经淘宝和京东等各大电商,对使用手机购物的人给予很大优惠,就是要培养他们使用手机购物的习惯,因为手机购物远比电脑购物要方便的多。于是,现在我们没事就拿着手机看看、逛逛,然后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消费。因此,要摈弃随便逛逛的习惯,不买东西就不要打开购物网站。
3、 买东西前,先问自己:这是必须的吗?
问问自己,我真的必须要买吗?我想买这件东西,是真的需要,还是有其他理由?如果不买,有没有其他办法满足我这个需要?当调动起大脑去思考的时候,答案往往是不需要买。
我们买东西经常不是我们真的需要,而是其他许多原因,如追求拥有这件东西所带来的刹那的满足,如追求与人攀比所带来的自豪。说起与人攀比,这种嫉妒心理普遍到我们很难意识到。比如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就想要,觉得别人的玩具都是好的。连巴菲特也说“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拥有很多物质,未必是好事。就像心理学家建议,幼儿的玩具最佳数量是5个,多了反而破坏他的专注力;而且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中、自然界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是玩具,这些玩具对发展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有帮助。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去满足我们的需要,不一定非要买一个新东西;而且,有时候,拥有太多反而会被其所累。
4、付款前,考虑3天
对于有些非必需的东西,如果现在很纠结要不要买,那么,就先不要买,在购物车里放3天再定。这3天里,想想自己的梦想,看看自己的理财计划,或许3天后,会发现原来它并没有最初看着那么好嘛。
这个3天的考虑期,恰好是和“即时满足”在做斗争。我们天生就喜欢“即时满足”带来的快乐,所以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就想立马得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买完东西后,经常要看看快递的物流信息。和“即时满足”相对应的是“延迟满足”,心理学家曾经在孩子身上做过很著名的“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实验发现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未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其实,这种“延迟满足”能力主要体现的是自控能力,是一种克服诱惑或困难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我当初在心理学的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延迟满足”时,觉得相当震撼,当时就想未来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培养她“延迟满足”的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让物质的东西少一些,让心灵的空间大一些。
如果你身边也有个“剁手党”的朋友,那么请帮帮他吧,把这篇文章发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