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被誉为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是当今各种心理学著作引用次数最多的一本书,这本书叫《思考,快与慢》;有一个人,凭借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它就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思考,有快与慢两种方式,也是我们大脑运作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就结合这本书谈谈如何利用快与慢的思考去读书。
-1-人的大脑作用机制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方式,快就是无意识的直觉,作者叫“系统1”,就像走路时、刷抖音时你基本不用思考只靠直觉;慢就是有理性的思考,作者叫“系统2”,就像问你25X97等于几,你必须认真思考才能回答。而我们的日常决策都是这两个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者的作用机制是: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自主运行,系统2则处于放松状态,只有少部分参与。而当系统1运行遇到阻碍,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由系统2会给出更详细、更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大脑思考是需要耗费能量的,尤其是系统2更加耗费能量。脑力劳动耗费的能量与体力劳动相比一点不少,想想我们上学时饥肠辘辘、狼吞虎咽的画面,再想想我们现在到了饭点没有胃口的现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脑力劳动也就是系统2的思考大量减少了。
二是因为耗能更多,大脑就尽量减少耗能的系统2运作,也就是说人的大脑天生爱偷懒,能用系统1直觉更省能方式的,绝不启动系统2。
-2-读书的五个阶段
我们读书大概有五种方式或五个阶段,这和系统1、2作用紧密关联:
一是听书。我们可以在听书时,同时走路、或者开车、或者跑步、或者干家务,两者互不影响。这种读书方式主要是系统1在运作,好处是大部分时间我们不费力,偶尔碰到有意义的地方,系统2会参与一下;坏处是很容易忘记。
二是读书。这时我们就不能一心二用干其他事情了,必须坐在那里只做读书一件事。这时系统2开始主导,但系统1随时还会回来。比如在我们精力匮乏时、或是感到困难时,就会走神、刷刷手机或者趴在桌上睡一会儿。因此呢,建议读书放在早上自己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更容易聚焦,更容易读懂。
三是写作输出。系统2全力参与,把书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输出为文字。
四是分享讨论。比如各种读书会或者线上训练营。当我们与人争辩甚至吵架时,就会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瞳孔放大,系统2全力投入运作。这也许就是西藏喇嘛辩经的原理,理越辩越明,书越辩越清。
五是讲书。我认为是读书的最高的阶段。就是将系统2变成系统1。原来系统1是可以练习的。就像练习了数千个小时后的象棋大师,在他们眼里,棋盘上的棋子,和我们普通人眼里的棋子是不一样的。对于讲书,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刻意练习,书已经变成了讲书人的直觉系统1。所以讲书人才能随时讲书、顺手拈来。
《思考,快与慢》中告诉我们,这就是专家的秘密。专家们正是通过了刻意的练习,才能更快更准确地用系统1直觉做出决定。
读书的五种方式的效率可从下图清晰的展示出来,唯有讲书教别人才能效率最高。
-3-读书的心流
心流是心的最优体验。进入心流的五个元素包括:一个有挑战性但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集中注意力,全身贯注,即时的反馈和忘我的状态。
心流巧妙了区分了两种努力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二者缺一不可。
结合《思考,快与慢》的原理,心流一定要系统2全力参加,没有任务、没有刻苦的思考,单独系统1的直觉参与就是发呆、放空,不是心流。
我认为听书和放松的读书是进入不了心流的,只能是发呆,是大脑的休息。
只有集中精神的读书、写作、分享和讲书,让系统2全力地参与才符合心流的要求。
而即时反馈最强烈的时候,就是你把复杂的系统2思考变成自己的本能,也就是成为专家时。针对读书,就是当你熟练讲书时,不给别人讲清楚书作为目标时,你就进入了心流的最佳状态。
-4-启发式思考的Bug
正是因为大脑系统的特殊性,以及大脑习惯偷懒的特性,大脑存在着bug,当直觉碰到复杂难题时,会自动用一个简单问题来替代。书中叫做启发性思考。比如:他是好人,因为他对我好;他是个坏人,瞧他一身纹身。
读书也是如此,没有系统2的强烈参与,系统1就会把书中的知识往我们已知的知识上拉,我们在轻松阅读时经常会有“这个我好像知道啊,和以前讲的差不多”的感觉。
而只有我们努力思考,让大脑痛苦地思考,才会恍然大悟,发现更多的新鲜观点。
所以只有躬身入局、让系统2强烈参与其中,也就是刻苦读书、写作输出、分享讨论以及讲书时,才能真正体会新的知识。
《思考,快与慢》就是让我们
知道大脑作用的原理,
知道大脑可能会偷懒,
知道大脑会用简单问题替代,
因此能够主动地调动系统2
参与到读书和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