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哥是国王居住的地方,百姓过日子走过的街巷,又叫通王城,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城。
我们在游览车上,就远远看到醒目的黑灰色城门。城门中空,用大条石垒成三角形,高高耸立的四面佛像朝我们微笑。据说四面佛像以阇耶跋摩七世面容为模本雕刻的。
皇城在西、南、北各有一门,东有2门。我们从南门进到皇城。导游把我们直接带到皇城中心处的寺庙——巴戎寺。
吴哥王朝是一座宗教信仰托起的古城。据说有600多座寺庙。十二世纪前,吴哥信奉印度婆罗门教。12世纪晚期,阇耶跋摩七世继位后改婆罗门教为佛教,建造了供奉佛的巴戎寺。阇耶跋摩七世逝后,巴戎寺也就是他的寝陵。
整个巴戎庙是由49座大大小小的宝塔所组成,中间一座最大,高约40多米,其余48座如众星捧月般全部簇拥在它的周围,阇耶跋摩七世把自己的信仰雕刻在了王城之上,也刻在了这49座佛塔顶上。
这里不像崩密列那么安静,参观的游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加上导游给的时间紧巴巴的,观看的心情不免有些浮躁。我们不敢左右旁顾,紧跟导游,一层一层往上爬。
虽然有些喧闹,但这里毕竟是与寺庙建筑零距离接触,我们径直来到最大的佛塔前,前面已站满等着拍“到此一游”照片的人群。
我拢前不得,不如退后仰望。哦,佛,面向四方,微微上翘的嘴角, 安详的微笑。转过身,环望其它48座佛塔,都有面向四方的佛像。一百多个微笑的面孔俯视着巴戎寺和通王城,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我们。
高高在上的佛,不管王朝兴败、人世更迭,人来人往,他们端坐在当年历史的场景里,抿着嘴角那一抹拈花时的淡然微笑,笑对芸芸众生。
佛的微笑,好像一束光照耀,让我忽然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心灵随即沉淀而安宁下来。我不再忙着去拍照,而是凝神仰望佛像。
哎,我看到佛们虽然都在微笑,可很多佛像都是低垂双目,为什么要低垂双目呢?国王为什么要改婆罗门教为佛教呢?佛,心中一定藏着什么世人永远无法了解的秘密。
我走下塔坛,经过塔门围廊时,定睛观看了那些精美的石雕,浮雕很精细,平和。内容除了部分战争内容和神袛故事外,大量的雕像是平民百姓普通生活场景。据说,阇耶跋摩七世是位慈祥的国王,年轻时,曾三次拒绝了王位,在晚年还是坐上了宝座。他改了信仰,建造这座佛塔。信仰的改变,艺术风格也有所改变。在神圣佛塔建筑里雕刻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可见这位国王的亲切仁慈。
遗憾时间太紧,我没能拍下这些艺术造像。
紧接着我们去参观皇宫。说是皇宫,却只能叫遗址了。
偌大的皇宫历主体部分荡然无存,难见一件完整雕像。阇耶跋摩七世曾立在这里的圆雕石像只剩下身躯,头部已被掠夺安放在了法国的美术馆内。皇宫建筑仅留下石基部分斗象台。斗象台周边的围墙上雕有许多大象和印度教的神像。从这些精美的雕像及从周围宽阔场地上,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当年吴哥王国的威严和兴旺。国王曾在这里接待前来觐见的各国要人,在这里点将斗象,在这里发号施令,好不威风。
与吴哥鼎盛同时期的中国元朝,曾派出一名叫周达观的大臣带使节团访问吴哥,一年后回国,周达观写出了《真腊风土记》,极为详尽的叙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并记录了通王城及吴哥寺的地理位置、结构布局,甚至还有吴哥国王在空中宫殿“幽会蛇妖”的一些秘闻等。这是最早的关于柬的一本史书。
后来的法国考古家就是拿着周达观的这本书找到吴哥古建筑所在位置的。
盛极一时,转眼成空。吴哥黄金岁月不过百余年,1431年,暹罗族打进暹粒,随着强敌侵扰,王朝衰败,弃城而逃。黎民或亡或散,这块平原上的乐土终于成为废墟,荒废了500年。才被世人发现,重新整修得以展现,又过了百余年。曾经强盛的帝国王朝在被泰族(泰国)、占婆族(越南)战败,被法国殖民、日本掠夺之后,又经国家内乱战争、红色高棉时期的屠杀,历经磨难,竟一蕨不起,失落至此。
这大概就是在巴戎寺庙塔顶上的佛像为什么紧闭双眼的秘密吧。是对人间苦痛别离的悲悯情伤,还是对世俗贪婪残忍的微嗔责怪,他是不忍看啊,他的国家,他的子民如此灾难深重。
等待五百年,等待了一千年,百年千年不过一弹指间。当所有的情仇爱恨、喜怒哀乐都成为过去,他领悟超脱了一切,化作了宽恕的高棉微笑。
我们也不忍多看,导游就给了我们20分钟的游览时间,上车,匆匆赶去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