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资本的介入,音乐节呈井喷式在各地涌现,尤其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各地音乐节基本进入混战状态。
这样表面繁荣的景象,对独立音乐人/乐队来说无疑是好现象,“可以让一部分独立音乐人先富起来”,不至于没有平台。
但作为一个pogo完了、回家就会躺尸、化身局外人想东想西的伪文青,却越来越觉得心里有些鲠。
- 1 -
有朋友丢了张图过来:“我在胖友圈看到有人发了个图,说是有楼盘开业,办了个音乐节,他决定去。你说我要不要拉黑他?”
本呼点开图就看到了阵容表——哟,这不就是唱楼下广场舞大妈们总播的那些动次动次的网络神曲歌手?这XX能叫做“音乐节”?干脆请个喊麦的一起呗?
讲真,就连年年强调“包容性”的草莓音乐节和长江国际音乐节都不会这样玩儿。
“网络神曲大拼盘”就坦诚地说“网络神曲大拼盘”嘛,难道是想吸引中老年群体拉动消费,又觉得靠上“音乐节”三个字显得时尚?
吃瓜群众如果真的去了一场这样的“音乐节”,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对这个行业产生什么重大误解。
- 2 -
草莓音乐节确实请过网络歌手去唱“金属版”神曲,虽然那歌手自始至终被群嘲,但并不妨碍人家发个“现场万人合唱”“引爆音乐节”的新闻通稿。
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节效仿草莓,希望借助多元化音乐风格的演出阵容,吸引更广泛层面的观众群,但大多数主办方并未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又加之资本的快速变现需求,很多音乐节被做成了没有特色的商业拼盘演出。
但即便是拼盘,也拼的毫无诚意。这就使观众体验显得很不尽人意。
比如,像本呼这种,想看金属乐现场,又一心惦记着看二手玫瑰和海龟先生,在每年都赶不上小型的金属音乐节和专场livehouse演出之后,只能寄希望于“小长假”时的各种音乐节。
但看到阵容表或者到现场之后就会发现,有些主办方基本只区分了“民谣舞台”和“别的舞台”,所以演出阵容里也只分为“民谣音乐人”和“别的音乐人”。甚至占用演出时间安排漂亮姑娘跳舞(虽然姑娘们肤白貌美大长腿)。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一线城市电子音乐节、爵士音乐节、金属音乐节(尽管每年都受到阻力、规模小)以及坚守摇滚阵营的迷笛音乐节的逐年发展,主办方们逐渐显露出市场精细划分、按风格定位的思路。
尽管现在很多音乐节仍然处于阵容大乱炖状态,但这种思路的转变,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 3 -
罢了罢了,咱们还是愉快地聊一聊在草地上“坏一坏”吧。
前几个月,有人吐槽,音乐节夜里住露营区的帐篷的年轻人们给单身狗们造成了实质性的打击。你说什么打击?我不知道啊。
像本呼这种pogo完就一身汗、必须洗澡的长头发妹子(…),暂时住不了帐篷……
再说了,作为一个大多数时候只能自己看演出的萌妹子(…),完全没有力气扛帐篷。
只是在有朋友一起的时候,会特别严肃地跟对方强调:“如果你在这儿看上哪个姑娘,我帮你去要微信。”
但朋友们的反应不尽相同,有人说:“可是我喜欢小男孩儿啊。”
你看,在这遍地都是漂亮姑娘的地儿竟然当场改变取向,啧啧啧。
最近一场,大家坚守在舞台前等二手玫瑰。
作为一个冷静的非死忠非脑残粉,羡慕地多看了几眼上半身只穿了件红绿花相间的花肚兜的小男孩儿。然后奋力挤进了第二排。
左边是三个分别相当于两个半我的体重的化着浓妆的东北大姐,那架势,让我担心了二十分钟一会儿动起来咋办——这肯定一下就把(体重过百的)我撞飞啊,本呼最近可是连过马路都十分谨慎地珍爱生命呢。
所以说,即便看金属类的演出,只要死墙一拉开,虚胖的我只有撒丫子逃跑的份儿。
重点在右手边,是个长得好看又安静的小男孩儿。
然而自从本呼年纪大了之后啊,做事就会先判断结果概率与自己的热情持久度。
所以,为了自己去要小男孩儿号码这种事儿,在我们这种年纪大的中年人身上是不会发生的。
你要谴责我没有认真谈“坏一坏”?
别闹,我们这种五讲四美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怎么会想着坏一坏呢。
改天我们再来聊真正受到王小波影响、写了《坏一坏》的年轻作家和他的书。
- end -
文章首发在我的微信平台上,毕竟在这边排版有不方便之处。(而且不知道有些配图算不算是被一些专题禁止的“表情包”,哎可是那都是结合内容来的呀,去掉就会怪怪的。)
“更真实,更深沉,更丰富,更鲜活,更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存在性。
有你的声音,有你的态度,有你不荒废、不僵硬的思维。
不要标签,不要归类,我们是一类人,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