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和室友决定大扫除,竟扔了半壁江山。
堆起来半人高的空鞋盒,;保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十几双鞋带;破了洞的袜子;裂纹的花瓶;3年前晒干的大包桑叶;N久不穿的衣服;布满灰尘的玩偶……
嘲笑着我们是多么“节俭”,说起来购买这些的原因。节假日搞活动,有折扣,不买恢复原价就亏了。朋友说这个不错,那个耐用;广告说今年最流行……加之受家人从小教育——不用的东西先放着,不要扔早晚用的上。
商业社会和娱乐至死的氛围,也不断膨胀着我们的欲望。
所以一直过着“囤货人生”。物品越买越多,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整理变成了浩大工程,有心也无力。房间开始凌乱、拥挤,幸福感直线下降,觉得生活变的不能掌控。
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说过:
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暂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 请问主角到底是“我”还是“物品”?
只有《断舍离》才能让我们重新掌控生活。断舍离让我们重新审视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去除无关紧要的东西,专注于最重要的事物。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的物品多,而是源于我们是怎样的人,然后努力成为想成为的人。
山下英子,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期间学习瑜伽,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倡以这种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
50岁时山下写下了书籍《断舍离》,并开创了一项前无古人的职业——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一经出版,长期占据日本、台湾各大畅销书榜第一名,累计销量突破80万册。引入到中国之后,也引发了广泛传播,并成为“2014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断舍离是什么?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少买;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多扔;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不执着物品。
这里有一个误区,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收拾、归纳。
一般的整理着眼点都是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分门别类,腾出空间,考虑更多的是过去/将来有没有用。而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合不合适,着眼于当下的时间点。
少买:
需要时选择你能负担起最好的那一个,不要替代和凑合。很多东西肉疼了,你才会珍惜。况且质量好的物品,使用时间更长,貌似浪费实则节俭。
举个例子,一件千元风衣,穿4—5年也不会过时,每年成本200元。一件廉价的衣服第二年就不想穿了,5年下来费用可能更多,还不算购买花费的时间成本。
多扔:
你有没有发现,买了5个水杯,常用的还是那一个;买了很多彩妆,还是经常素颜出门;买了很多衣服,有些碰都不碰……
所以要扔掉的不仅仅是那些垃圾,还包括那些看着有价值,但你用不上的物品。
给你一个判断标准——一年内都没用,扔。
很多人都喜欢收纳盒,美其名曰可以把东西归类放置啊,实际上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纵容你保存无用之物。
不要怕扔掉可惜了,只要你把它放在垃圾筒旁边,保洁阿姨一定会最大化利用。
不要想着拿去闲鱼,二手网等去卖,统统扔掉,不肉疼治不好你的囤积症。
不执着物欲
约书亚·贝克尔,曾经掌管着150家店铺,
拿着7位数薪水,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
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每年要挣5万才行,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但觉得还是太少了,继续努力工作,一年后,年薪达到了9万,可还是没有觉得富有,心想至少要拥有一辆豪车才算。
就这样,一山望着一山高,觉得更有钱了,拥有更多的东西才会幸福。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功夫不负有心人,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企业高管,年薪百万,掌管150家店铺,豪宅名车,开始享用奢侈品牌,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
然生活就是生活,不会按照你的意愿变得完美。如此拼命的工作,母亲病了无暇顾及,妻子抱怨,孩子疏离,自己身体也变的不好,每天服药才能入睡,幸福并没有增加,日子反而变得糟糕。
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妻子提出离婚,一个月内两次变故,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但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过于追求物质,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自省之后他决定开始改变,这个改变从整理家居扔东西开始。
一开始他尝试每天丢掉一件东西,没穿过的衣服,没用过的盘子,30天后他竟然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地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
所有不再用的东西他全部拿去捐给慈善商店。
他丢掉了家中90% 物品,也不再购买别人羡慕之物,最后只剩下288件必需生活物品,留下来的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样的极简生活,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
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开始精心做一顿美食,约朋友喝下午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重新拾起了笔,两年后,成了畅销书作家。
他说:“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断舍离的好处
这个好处实在太多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摆脱多余的东西,专注于更重要的事,享受生活,活在当下,通过生活本身寻找幸福。
事实上物品断舍离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们舍不得扔东西得原因大概有三种原因:逃避现实,执着过去,担忧未来。
①逃避现实的人
逃避现实的人,不愿面对问题,于是用忙忙碌碌转移注意力。
一位女士平时总是忙着去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休息日还要和朋友聚餐,所以在家的时间很少,对于家务事一直以来都是敷衍了事,杂物堆到令人窒息。
当她以断舍离为契机,开始整理时,才发现自己一直在逃避过去,早在十年前,她就决心和丈夫离婚了,可是看到陪嫁来的2个箱子,就想到如果离婚了,父母怎么想、会不会为自己伤心、离了婚自己能不能生活等等,也就打消了念头。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频繁外出,越发不愿回家。通过学习断舍离,终于直接对话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最终她决定斩断对箱子和对父母的牵挂,和丈夫离婚。
曾经看到一句话,心仪的鞋子断码了,就去旁边买一件好看的大衣。常去的面馆停业了,就去别家吃碗好吃的粉。喜欢的人离开了,就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有无数条路可以通向未来,不要害怕。
②执着过去的人
有些父母特别喜欢保留孩子的物品。比如孩子上学时涂写过的纸张——从一年级到N年级,试卷、书法作品、画画作品,每一张纸,全都在封存在箱子里。
因为想保留住关于孩子的全部片段,保留住过去的全部片段。
其实稍微思考下,你就会发现保留这些物品价值并不高,没有这些物品,就算过了30年,你也会记得他的童年,记住他的一切。记忆在我们心上,不在物品上。
③担忧未来的人
他们总是没来由的担心万一某天出现危机怎么办?于是不断囤积来保证自己不陷入困境,卫生纸,保鲜膜,垃圾袋,盐………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就是让志愿者把自己害怕的事情都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将这些纸条放在一个瓶子里面,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拿出来,看看有多少事情变成了现实。后来大家拿出来看时发现,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变成现实。这个实验其实也证明,很多我们担心害怕的事情往往不会发生的。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用冰山理论,形象的比喻了这种心智模式。
“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水下,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再举个例子,有的人会把好东西收藏起来舍不得用,这意味着什么?
在你的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物品。
你和物品的关系,其实就是你和你自己的关系。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他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根本没意识到,或者不愿面对的自己。
1845年,美国著名学者梭罗,带着一把斧头,在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以验证:“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丢掉生活中那不重要的80%,剩下的20%才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把加法生活变成减法生活,不要让多余之物,侵占你的宝贵人生。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