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节,发篇原发于《杂文报》,后被人弄上凯迪“猫眼看人”的相关旧文。
《满清王朝百年祭》陈章
14899 次点击
91 个回复
只想寂寞一回 于 2012/2/12 20:53:0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100年前的2月12日,清廷下达皇帝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满清王朝正式垮台。1924年,皇室被赶出紫禁城,龙子龙孙们或逃亡,或被挟持;惶惶若丧家之犬;1928年,慈禧、乾隆墓被盗,慈禧尸体被拖出棺外,惨不忍睹。如今,满人更被人们遗忘;满语,也成了一门“绝学”。……
本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时代曾经给过这个末代王朝不少“善终”(皇室象英国女皇、日本天皇那样享受优厚待遇)的机会。可惜,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昏庸、短视和极度自私,几次机会都错过了。
第一次是戊戌维新。
19世纪后期,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改革派惨淡经营了三十余年“洋务运动”:开放国门,引进外资,发展工业,使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很大发展:电报、电话;汽车、火车都有了。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中国从农耕文明一举跨进工业文明。西太后亲自下诏从县升格为“道”的经济特区上海,三大马路上一座座洋房拔地而起,浦江岸边一栋栋高楼凌空矗立,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成为中国早期改革开放的亮丽橱窗。
当时中国北洋水师吨位世界第四,亚洲第一,军官多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毕业,可谓国富兵强。
但因洋务运动只是单纯的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没有相应改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贫富悬殊,官场腐败,民怨沸腾。1895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被迫与日本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役使中国人明白,改革开放必须政经配套。
1895年春夏之交,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和专制体制弊端,主张变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推动下,光绪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谕令。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旨在效仿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富民强,社会和谐。
但是,如此改革为专制顽固势力“后党”所不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捕杀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所有新政措施,除开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废止。康有为、梁启超等20多位主张变法的 “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三十余年的经济改革及其所引发的政治改革诉求被慈禧腰斩!
1900年,义和团作乱,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逃亡到西安。这时,在朝廷中有识之士的鼓动下,慈禧终于答应改革,1901年1月,清廷发布新政改革上谕,史称“清末新政”。 但这第二次改革因慈禧设限太多而步履维艰,直到1906年才 “预备立宪”: 1,派遣大员考察西洋宪制;2,设立专职机构;3,成立资政院和咨议院;4,颁布《钦定宪法大纲》;5推行地方自治;6,建立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新官制…… 预备期9年。1908年11月慈禧病死,临终前指定3岁的溥仪为帝,这是慈禧第二次指定接班人了,其父醇亲王载沣当摄政王。
载沣摄政后自任海陆军大元帅,封其弟载洵为筹办海军大臣,载涛管理军咨处,三兄弟把持军政。1910年8月,其侄毓朗补授军机大臣; 11月,载泽、溥伦奉派为纂拟宪法大臣,预备立宪立成了“家天下”。到1911年5月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时,阁员十三人,满清皇族九人,汉人四名。举世哗然,人称“皇族内阁”。
载沣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组阁?原因很简单:历次反清起义被成功镇压了。最近一次是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中国社会依然波澜不惊,就连其发生地广州也无甚骚动,当时的满清王朝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半年内就会垮台的政府。此事件显然使朝廷顽固派利令智昏,尤以载沣为甚。1909年,张之洞曾提醒载沣:“……如不顾舆情,恐怕要激起民变。”载沣说:“有兵在,怕什么。”(《张文襄公年谱》台湾文海出版社)
“皇族内阁”出台的第2天,清廷又悍然宣布 “铁路国有”,肆无忌惮与民争利。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9月初,保路组织者一方面派人上京陈情,另组织大批民众跪在成都大街上手举光绪皇帝的牌位痛哭请愿。但清廷自恃“有兵在” 毫不退让。9月7日,逮捕蒲殿俊、罗纶、邓孝可、张澜四位维权首领,开枪射杀30多名请愿群众……把自己向不归路上又送上一程,终于引发著名的武昌起义。
清廷的预备立宪,是慈禧为了敷衍人心,欺骗国民;还是真心改革,因她自己归天及早而成为如今学术界一大议题。但昏庸、顽固、开历史倒车的载沣是她指定摄政,因此预备立宪的夭折,慈禧还是难辞其咎。
上天对满清王朝似乎特别眷顾,1911年10月27日,又给了它最后一次机会――滦州兵谏。当时,驻守在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官兵发动军事哗变,其政治诉求与湖北新军不同,是要求清廷立即实行君主立宪,这一点与袁世凯当时的政治立场完全一致。
兵谏领导人张绍曾、蓝天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思想开明,带兵有方,该镇新兵训练有素,更兼当时截留一列车德国进口、准备运送武昌镇压起义的新式武器,战斗力倍增。
张、蓝上奏曰:“……皇位之统宜定,人民之权利宜尊,军队之作用宜明,国会之权限宜大,内阁之责任宜专,残暴之苛政宜除,种族之界限宜泯。”张绍曾等领导人强调,革命党人的煽动破坏还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只是那个制造革命党人的政体。所以他们的要求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朝廷如果能够对张绍曾等人的这些建议给予肯定的答复,相信由湖北新军引发的一场大革命完全可以至此结束,然而清廷并没有珍惜张绍曾这些君宪主义者的建议,没有顾及他们的政治忠诚,继续以糊弄的姿态拒绝改制,结果错失良机,最终使君主立宪的机会完全丧失。(《1911年:中国大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呜呼,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