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在上周阅读了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最终由溶珊同学整理而得出其核心内容——义利观。这周我们阅读的是老子的《有无相生》——不同于孔子“仁义”、“有为”的思想,老子一向赞同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
所谓“无为”,就是不能太过人为地行事,而是要顺应自然发展。所以,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仅如此,老子还擅长从正反两面看问题,即用矛盾观看问题。所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仅要结合事物特有的规律,还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去发展个人、社会与国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形:对照、比较。盈:充满。)这则的意思是: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相互应和的,前后是相互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事物正是因为有了“长”的一面,所以才会突出“短”的一面。长和短、任何事物的对立面相结合便会体现出比较的关系。由此便可得知矛盾既对立的观点。
而事物的矛盾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就如本篇的第二则所举的例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辐:辐条。共:聚集。当:只有。毂:车毂。无:中空之处。)这一则的意思是: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辐条的“有”与车毂的“无”本就是对立的关系。但,只有当这两者间的“有”和“无”聚集在一起,才能使物体变得完整,才能实现正常的运作。所以说,事物间的矛盾是由对立和统一组成的。由此而引申到生活——做事要从正反两面看问题,不仅如此,还要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企者不立,是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立:站不牢。不行:不能走远。不明:不能明理。不彰:得不到彰显。无功:不能成就大功。见,同“现”。矜:自以为贤能。长:指得到敬重。)这段话的意思是,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踮起脚跟,身体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所以就很难保持平衡;大步行走容易消耗体力,自然而然,走不了多远就觉得累了。
老子在这一则中利用反面来看问题,阐述了大自然的道义,都是为了告诉世人做事要遵从道义。所谓道,即自然规律。所以,凡事要依从规律而行,过度的主观行事往往会起到反效果。这也正应和了老子“无为”、“道本自然”的思想观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泮通“判”,分离。持:持守。谋:图谋。)这段话的意思是: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由此得知,做事要有预见,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像语文老师先前给我们布置的作文——“预测”,道理都是一样的,未来充满着未知与挑战,所以我们要在期待未来的同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事物,无论伟大渺小,都要谨慎对待。以此,方能造就美好未来。
《有无相生》多次强调自然生出的矛盾和规律。而其核心也正是由自然衍生的矛盾与规律。老子通过这篇课文去告诉世人矛盾与规律的重要性,启示世人要尊重规律,发现矛盾,从而结合两者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