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枝头抱香死
——咏菊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菊花在枯萎时其花瓣一般不掉离枝头,这一生长现象引起了诗人的美好联想,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联系起来,以表现某种品质或精神追求。如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黄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首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土花(苔藓之类)的善于变化与菊花的始终不变加以对照,表达诗人对菊花品质节操的赞赏,表明自己“宁可抱香枝上老”,也不会改变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宁可玉碎,决不瓦全”的精神,始终是中国才女生命体验的高尚境界。朱淑真则用她的整个生命兑现了她那“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崇高志向。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枯菊》中写道:
翠羽金钱梦已阑,空余残蕊抱枝干。
纷纷轻薄随流水,黄与姚花一样看。
诗中写菊花像翠羽般的绿叶和金钱似的花朵已经凋零,只有残余的花蕊依然挂在枝干上。诗人将菊花的“残蕊抱枝干”与其它花的“纷纷轻薄随流水”作对比,歌颂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不随波逐流的坚贞品质。
再看南宋画家、诗人郑思肖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的这首题菊画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它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 ,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这首自题《寒菊》画诗,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品格和胸襟怀抱。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常喻来自北方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也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