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吃晚餐,老公说:最近喝的那种7000一斤的茶叶还蛮好喝,婆婆劝:你要节俭一点。而我说:你可能是受价格影响觉得“还蛮好喝的”,它和1000一斤的茶叶差别有那么大吗?
于是开启了一场小辩论:
正:因为你不懂茶。
反:我是不懂茶,但是通过其他商品的营销推测,稀少、炒作等因素是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有时并非是因为品质。
正:那是其他商品,茶叶不同,差别很大。7000与700一定有不同的品质,就像名牌包的皮质和普通的是不一样的。
反:但是我们说的是食物,食物如果不是送人,自己喝是不按贵贱来,而是按口味来,比如妈妈做的菜不贵却好吃,所以适合是最重要的,我喝咖啡也没有去喝什么猫屎咖啡。
正:所以说,你没有喝过好的,怎么知道不喜欢,喝过就知道了。
反:(确实膝盖中箭)但是你说的所谓的“好的”有时也是被定位出来的,我讲个品牌故事,本来它们卖20元一瓶的洗发水,销量不佳,后来重新定位到200元卖给白领,结果销量提升,后来他们又推出一种500元的洗发水,这个洗发水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当做参照物(锚定效应),让大家觉得,原来200元是性价比最高的,最后200元的销量大幅提高。
正:嗯,这个有道理,就像有的人喝过很多好茶,最后反而就喜欢200那种的重口味。但是,前提是你得试过才有发言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的,我并没有说贵的就是好的。
反:嗯,我明白,你只是刚好喜欢喝的就是这7000一斤的,那你什么时候能快点进入那个最后阶段?(笑)
正:嗯?难道你是舍不得我喝好的吗?其实这个对身体会更好,每颗尖部只能摘出这么一点点,是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
反:不是啦,我知道你对味道比较挑剔,但是我认为便宜的完整的大叶子也许更有营养,就像吃水果和榨果汁(非原汁),前者可以摄取全面的营养。
。。。。。。此处省略半小时(我们也是够奇葩的)。
为什么这么一个小事,也会引起长时间的讨论?因为这是为价值观而战,也就是看重的东西排序不同:更看重品质还是看重性价比?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应对”披萨不就是个大饼铺点肉,寿司不就是放块鱼在米饭上“这种言论?
这个言论很有代表意义,它轻易就否认了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我可以继续造句(即使不认可前两句的有可能也说过以下这些话):
马卡龙不就是很甜的杏仁饼干吗?
周杰伦每首歌不就是那个调调,有什么好听的?
罗辑思维不就是出名了靠卖书赚钱吗,跟网红有什么区别?
微信不就是qq吗,滴滴不就是不用专业司机的神舟专车吗?
如此类比下去,每个领域只需要一个东西就可以了,不需要细分。以后的创新只会越来越难,很可能只是改变排列组合(积木式创新),而这种言论就会越来越多,也常常被很多人厌恶。
但是,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有盲点,跨界思考是很难的,我们都会有局限性,不愿意承认一些事物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创新性,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或者不喜欢。
比如有的人没吃过寿司,就说不过是米饭上放点鱼,有的人吃过觉得不喜欢,就很无所谓的表达观点:我还不如点个酸菜鱼叫一碗米饭呢。有的人因为不喜欢而很少喝茶,但喜欢大声宣布:贵的茶叶不一定更好喝!
《明智行动的艺术》里提到“内省错觉”,即我们都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当有人观点不同时,我们会有三个反应:
反应一是“无知假设”:其他人一定是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如果有了足够的信息,他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就好像没吃过寿司、吃过寿司、做寿司的人观点多少是会不同的,喜欢吃寿司的会劝说:你试一试肯定就喜欢了。
反应二是“白痴假设”: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但是脑子不好使,所以他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他就是个傻瓜。比如老婆认为老公又没学过营销,总是以买家视角去看待问题,所以被卖茶叶的忽悠啦。
反应三是“恶意假设”:其他人有相关的信息,也能理解这里面的意思,但故意得出相反的结论,他这么做是带有恶意的。我认为这里不一定是恶意,只是“真实目的不同”,比如长辈说寿司就是鱼放米饭,很可能真实想法是别出去浪费钱了,在家吃吧。网上还有很多人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以上就是“内省错觉”这种逻辑谬误,你为什么不先想想:是你太过相信自己。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其他常见的谬误还有: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一下,他没吃过你就不能强迫他相信二者的区别,如果他吃了不喜欢,你也不能强迫他,表达观点是一种自由,也很难争出对错,茶叶之争就是观点之争。
如果你恰好是寿司师傅,那很可能会带着喜爱,以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刻角度看待这件事,但也请你注意态度,别赢了争辩而输在感情上。
和田秀树在《争辩力》里写的最深刻的一段话:赢得争辩,与其表面上在争论中取胜,还不如掌握在心理上取胜的方法。不可以在现实层面赢了,却留下了疙瘩,只有双方关系变好才是最好的结果。最好的状态就是对方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但是对方也很满足。
朋友讲过一件事,她跟男友约会,俩人浪漫的骑着单车,忽然讨论起政治问题,最后因为“政见”不同,男友把她赶下车,扬长而去。听着像个笑话,但我们都会莫名戳中对方痛点,怎么办呢?
无论对谁,从来都不能只讲道理,看奇葩说时,我们为什么会不停摇摆,因为事情都有具体前提,也都有道理之外的事,那就是感情。
于是,最后,我们还是停止争辩,一起去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