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大师的作品,良心之作,没有特效,没有浮夸,有的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文化沉淀。
从影评上来看,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文化传承”这四个字,对于每一个逐渐丢失了许多中国特有文化和精髓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确应该反思一下了。
小到穿着,大到住房建筑,我们无一不是“照搬”西方,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象如果大街小巷的人都穿着属于自己民族服装的样子,还有,假若我们的建筑不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的一个个“盒子”,现在好多城市都仿佛是复制品,或者说是西方“产能过剩”,再传入东方的“赝品”。
再说说影片,讲的是关于唢呐这种中国特有的乐器,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我对这种乐器还有一种深深的憎恶,因为在我们农村,办理丧事肯定是少不了请这种乐班子的,而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却让我觉得是那么的刺耳,正因为它和丧事的结合,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详之物”,以至于前段时间有天晚上突然听到这种声音而发出来了阵阵唏嘘。今天我突然很想去了解这个乐器了,原来它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影片中最让我愤慨的当然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当代表中国这方的乐班子被打倒在地,我就感觉像是以前中国封建时期被西方列强侵略却毫无回击之力一样!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这部电影揭露了许多现实问题,片中的男主在学唢呐的那个年代,是受人尊敬的,因为婚丧嫁娶都需要吹唢呐的乐班子,所以就连男主的父亲,都一直被这个东西所深深迷恋着,于是将理想转移到儿子身上,当男主经过千锤百炼,终于练就一身吹唢呐的真本事,受得师傅的真传,也自己成立了乐班子,似乎结局看着应该是风生水起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乐器却逐渐淘汰而不受人待见了,男主与其乐班子作为这种“文化”的传承者,在生活与现实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乐班子里面的成员一个个都熬不住了,只能放弃这个职业,而男主一如既往的坚持着,直到电影的结尾。
结局是悲伤的,然而我的收获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只希望我们不要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本质的东西,一味的模仿国外,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