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分析中国的家庭教育的现状。
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中国家庭多数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家长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
家庭成员关系 在中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成人以后很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教育方式 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偏袒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教育结果 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长辈,在外缺乏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他是任何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中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全球化文化的交融,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要努力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会通东西,我们才能造就非凡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