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教育行走”带来的触动
21号,当我们几经辗转到达光华,天色已经灰暗,老乡吴校长和余主任早已等候在校门口。他们的热情让我们忘记了舟车劳顿,形容疲惫。
扛着行李直接参加“破冰之旅”。那时,正在进行的节目是“握手舞”,整个会场一片沸腾,大家互相交叉握手,眼神对视,千山万水瞬间消失。诧异,惊叹,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那么近。也是,我们都带着对教育行走的期待,带着对教育事业未来的向往,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
“破冰之旅”结束,我们见到了亲爱的明霞老师。从加入“明霞教师成长联盟”以来,经常在群里看到老师留下的信息。老师很忙,但从来没忘记帮助我们成长。那些信息,或赞许,或要求,或提醒,无不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我们与老师紧紧相拥,似乎这样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力量。老师的和蔼一如从前,人也更漂亮更有丰韵内涵,我们的心更近了。
“教育,就是让爱看得见”,曾桂安教授的《让爱与时代共翔》,让我明白了,许多时候老师不是没有爱,而是不会爱。第一场讲座的内容就深入人心,这让我特别兴奋。三天以来,每次我都早早进场抢座位,拍照,记笔记,忙得不亦乐乎。讲座时间安排紧促,我们每天的睡眠不超过六小时,但每天的我,精神抖擞,享受着充电的快乐。休息或娱乐时间,我总是很安静,不是我天性胆小,自恋一下,我爱好广泛,表演个节目,我才不怕哩!但我坚持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第一次参加教育行走,我的初衷就是“我来看看”。
一边听课,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哪些是我真正需要的呢?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内心暗潮涌动,同时又有些迷惑。就如大家说的,信息量太大,脑子不够用,快爆了。直至李庆明教授的“我的田园教育探索之路”,我的思路慢慢清晰。哪一位专家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呢?几十年如一日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几十年不改初心。他们的理论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一定非得追随他们而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既然知识太多,那我就只汲取精华就好,“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
姥姥(我喜欢和大家一样,这样称呼张文质老师)说得对,“心怀世界,活在当下”。听到“大象腿”,我不禁大笑,完全释怀了。姥姥说,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做好该做的事;同时,自觉地边缘化,放弃那些无谓的光环,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重新梳理一下思绪,坚定地要走我自己的路。我就是我,一个自觉放弃进城名额的乡村老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几年,同行们不理解,有人甚至觉得我的脑袋是进水了。只有我自己明白,我很清醒。有些老师为了进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我想说,他们其中的有些人,只是得到了“城里老师”的头衔,只是增加了生活的忙碌,也许他们觉得幸福,但那种生活不是我的追求。
我喜欢孩子们,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老师的陪伴和帮助。我愿意和孩子们做真正的朋友,每天陪着他们生活,每天看到他们笑脸如花。
喜欢在孩子们答对问题时,向他们伸出大拇指,为他们点赞,他们开心的笑容也甜蜜了我的心田。
喜欢在孩子们受委屈或颓废的时候,悄悄走过去,抱紧他们,轻轻抚摸他们的头,让他们阴云密布的脸庞顿时重现阳光。
喜欢在课间,看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在树丛间打闹,感受他们青春的气息,似乎自己也仍处在中学时光。
喜欢课外活动时,带孩子们去田野吹风、追逐,乡村清新的空气,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让我感受到一个乡村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多么美妙的句子。视野开阔之后,心灵重建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饮”,带上感动,带上力量,带上热爱,带上执着,我们继续行走吧!只要上路,就不嫌晚;只要开始,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