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才开始看《废都》这本书,是因为它的篇幅比较长,看这样的长篇小说很多时候我会耐不住性子。
这本小说让我想到了《红楼梦》,在小说中比较早出场的一个人物周敏,将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读者借着刘姥姥的视角,更加详细地认识到了贾府。在《废都》中,也是借助周敏的经历,我们才能够从另一方面看到庄之蝶这个主人公,小说的叙事主线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到庄之蝶。而且,《废都》也是描写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背景宏大。
贾平凹的创作,以《废都》为分水岭,在这之前,他对于社会变革中乡村的描写都是赞同的,歌颂的。比如《鸡窝洼的人家》,在《废都》中间,我读到了像是庄之蝶一类的知识分子的迷茫。他们表面上光鲜亮丽,但是实际上没有精神的寄托,整天是一个“闲人”。小说最后,庄之蝶死在了一个车站,车站这个意向,表示既没有来处,也没有归途,作者应该还是想要强调庄之蝶们的迷茫。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寄托,只好沉溺于声色。丧失了对于生活的热情,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是身为文人的尊严。
这本书中的故事一直发生在“西京”,它是以西安为原型的一座城市。作家对于城市与人的联系,似乎总是特别敏感。我们从贾平凹的笔下可以感觉到西京的一呼一吸,西京的那时的精神气质。与之相似的还有《上海宝贝》这本书,它描写的是生活在魔都上海这座城市里的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情感故事。在这本书中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气质的强调,似乎要比《废都》这本书来得明显。在上海似乎形成了一种亚文化,精致,利己是上海的特点,在所有人来之前是这样的,在所有人走后也是这样的。
西京也像是上海,有很大的包容性,也有一份自己独有的气质。 真本书中还有一个主题,就是“乡土的苏醒与再度死亡”,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带动乡村都有了发展,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增长,这给乡村带来了复苏,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些传统的精神丢失了,人们开始迷茫了,丧失了生活的热情。但是其中还有没有什么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这是我有困惑的部分。来自于乡村的作家,他们的迷茫和困惑又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呢,在那些作品中有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