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雨果(1802~1855)年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传说,有一天,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北钟楼的墙角上,发现一处刻着一个希腊的单词“命运”二字,这二个字深深地触动了他的灵魂,也深深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就写下了《巴黎圣母院》这么一部包含着历史,艺术,建筑,神权,宗教,爱情和暴动等诸多内容的,并与这一座教堂一样不朽的名著。
小说的结构精妙独到,情节曲折紧张,有着太多的离奇巧合,也有着太多的戏剧张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切浪漫主义的创作要素,引人入胜地,多彩多姿地,娓娓道来地将时代的历史背景,时代的历史人物,时代的历史风俗,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立体浮雕那样矗立在你的面前,也就像是一面清晰的巨大的镜子那样,真实地反映着和捕捉着每一处特定的生活形象和角度内容。
我以为,雨果他老人家写的就是我们今天的身边所发生的所看得见的事,不是小说,不是历史,是街头采访,是报告文学。他以他罕见渊博的知识,艺术夸张的手法,再现了一种混合了的同情感激和尊重的柔情,再现了一种占有欲的贪婪邪恶和极端的爱恨,也再现了一种震撼了的高贵朴质和无私的永恒。
我也以为,小说的情节也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来展开的,一个外表美丽但内心善良的吉普赛的女郎,一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崇高的教堂敲钟的仆人,一个外表光洁但内心丑恶的教堂的付主教。用了他老人家整整四年的写作时间来详细地忘情地啰嗦地阐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的道理。写得也够深不可测的命运交响曲了,其实也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外形的美和内在的丑来对照,外形的丑和内心的美来对照,不就完了,不就讲清楚了吗。可我们可爱的智慧睿智聪敏的老人就这么坚持固执持久地去写了,又何去责怪,又何去奈何呢?
雨果自己都说;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在社会组织的地下的底层,最被人轻蔑的台面上,用最阴森的对照光线从各个面来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一种最纯洁的感情。结果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条件而炽热化,在你的眼前使这个卑下的造物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的。相反,取一个道德上最畸形的人物加以体态上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使其罪过就更加特出了。我为什么会去不厌其烦地不知羞耻地去写上作者的这么一段话,不是去冒犯他,也不是去亵渎他,而是想把我语无伦次的断章曲解的读书感触用一句话来表述总结,那就是,在最卑微丑陋的难堪的境遇中,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更深更沉的悲剧之美。
所以我在想呀,生活就是去承受重担的,就是去昂首前瞻的。我没有去过法国,也就更没有去过巴黎圣母院了。我在书中,我在电影中知道了巍峨的巴黎圣母院依然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迄今八百多年了,也依然默默
地注视着滚滚的河水,芸芸的众生, 曾经有多少人间的悲剧,曾经有多少人间的喜剧让它去书写,让它去见证呀~
我喜欢法国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也会去喜欢他的小说《悲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