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在五四前被称为“闲书”,地位很低,地位高的是“文”。“文”是用来论时势、讲道理的,文以载道嘛,直到五四后,小说被赋予了“改造国民性”的重任,才出人头地。小说之所以会超越“文”迅速崛起,与其天生的亲民性是分不开的,小说不会绷起脸来讲道理,而是它讲故事给你听,在闲恬中自得体会。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里,鲁翰林如愿招官宦子弟的蘧公子入赘,夫妇二人可谓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羡煞旁人。鲁翰林无儿,就将女儿当儿子养,自幼就是四书五经教着,八股文章作着,此女也是非常聪明,文章作的是“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翰林常常感叹“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
鲁翰林招赘蘧公子,也是看上了蘧公子的家世人品,本指望着蘧公子能科举登弟,光宗耀祖。谁知这个蘧公子却无心科举,只在诗词歌赋上下功夫,那时的婚姻又是一锤子买卖,鲁翰林眼看希望全无,只气的半身偏瘫,差点一闭眼就过去了。
当然,蘧公子不求科举也是有底气的,两家正是鼎盛之时,早就集聚了万贯家财,虽退隐乡里,也是豪门大户,一生不中举、做官,也无衣食之忧,时不时的吟风弄月一番,在文化圈还能博得一些才名。这倒有些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我家有钱我怕谁,不做科举做诗词。
典型的富二代,学二代模样,因为有钱,不用承受金钱带来的委屈;因为有才,不用担心浅薄带来的鄙视!
前一阵,媒体报道了甘肃一家六口因贫而亡的消息,如今家中只剩两位老人,依此情况,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了,家贫百事哀。这是比较极端的消息,更为常见的是,很多家境不好,外出打工的家庭,因为贫穷而不愿生养,害怕将贫穷遗传下去,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再说有才这件事,除非家境良好,可以为你的诗情画意提供各种支持。如今,缺的不是各种兴趣培训班,缺的是参加这些班的MONEY。
兴趣不是建立在沙滩上的,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上!
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百姓,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学二代,培养后代虽是生活重心,囿于财力,也只能量力而为。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未来,基本和父母同属一个阶层,能够在上一位,或逆袭成功的都是少数。或许很多人不认同这个结论,觉得自己早已超越了父辈,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其实这是一个误读,这不过是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
着装体面的坐在格子间里操作电脑,和穿梭于各个机器之间的工人,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只是个电脑民工而已。
贫穷,并不天然就代表努力、勤奋!
穷二代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大富大贵,穷而沉沦者更居大多数。想过上好的生活,需要越穷越努力。
对于大多数家庭和子女而言,超越父辈都是终生的固定动作。如果你恰好出生于家境良好的家庭,恭喜你,你会容易些;如果你不是任何二代,那就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