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中捕鱼人
松江鲈鱼,自古以来天下闻名,书中有记载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后汉书·左慈传》曰:“操从容顾众宾客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隋炀帝赞其为“东南佳味也”;乾隆帝更称其是“江南第一名菜”。不仅帝王之家喜食鲈鱼,历代名人墨客凡尝之亦无不称美。杜甫、白居易、韦应物、陆游、苏轼等,都赞赏过松江鲈鱼。其中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写道:“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又曰:“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苏子的《后赤壁赋》在当时广为流传,松江鲈鱼美名更甚。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自小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过往客人爱食松江鲈鱼这一情况,甚为了解。但他也是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对民生疾苦怀有天生的悲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也是他一生经历和博大胸襟的写照。同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条,就是他这种思想境界的提高和升华。这表现在他的诗中,大多是反映民生疾苦,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江上渔者》中,诗人在宴中品鲈鱼之时,转念想到渔人垂钓和捕捉鲈鱼的艰难,诗也在这里戛然而止,诗人虽未明说,但在这两者的对比之中,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及劳动人民的不幸和生活的悲惨。
对这首诗歌的主旨亦有人持不同看法。此诗题目亦作《赠钓者》,《诗人玉屑》卷九、《诗林广记》卷十引《翰府名谈》曰:“范希文有《赠钓者》诗云:‘江上往来人,尽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涛里’实寓深意,不徒作也。”钓者,一词两意,一源于严子陵,喻隐居;一源于姜太公磻溪垂钓,遇于文主,以喻贤才待用,后直喻为求仕。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即干谒张九龄。卢仝《直钩吟》“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即求仕不遇。此处“钓者”即后一意,作此诗赠求仕者。这两句说江上的往来之人都有鲈鱼之思、归隐之想。后两句写欲归隐的原因:“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以江上小舟在风涛中浮沉漂忽为喻,说明宦海风涛的险恶。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地表达出这位“江上往来人”一一饱经宦海风涛的诗人的感慨和对求仕者的告诫。这就是这首平白如画的小诗所蕴含的深意。(鲈鱼,也确有归隐的寓意。这源于“莼羹鲈脍”的典故,《晋书·张翰传》云:“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持“告诫求仕者”为解的人显然忽略了范仲淹的为人和经历。诗人之所以对渔人如此深切同情,与他自身早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困,但他很有志气。在困境中,他“断齑划粥”,聊以充饥;夜读困倦时,就用冷水冲脸,驱赶睡意后继续苦读……这艰辛的生活不仅磨练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培养了他同情穷人的感情,奠定了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基础。应天府讲学时,他资助过家境贫寒的学生;为官期间,他帮助安置过病死同僚的家人……然而他自身生活却很俭朴,以至于他死后入殓时家中连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没有。仁宗时,为奏请仁宗赈济灾民,他冒着被贬谪的危险,对皇帝进行责问,最终仁宗派他前往灾区主持赈灾工作。庆历三年九月,不顾反对派强大势力的打击,与富弼等人发起“庆历新政”,提出“后农桑”、“减徭役”等改革措施,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社会生产。不久后,新政受挫,他自请出京,期间多次谪迁。皇祐四年,六十四岁的他在颍州上任途中因疾逝世。由此可见,范仲淹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信条,他既有胸怀天下之胸襟,也有济世为民之宏愿,他从未因官场黑暗而选择归隐退缩,而是不断进取斗争,直至生命最后时刻。此等精神非我等等闲之辈可以揣测,亦非那些归隐者可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