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大学生李文星之死,令“传销”又成网络热词,触痛公众神经。
这让我联想到如今更高级的一种传销模式:金融传销。
现在人人都有微博、微信,通讯更方便,传销“拉人头”的成本越来越低,金融传销也越来越有“互联网思维”,冠上“互联网金融”的名义,更具迷惑性。因为相比起保健品,金融更高级,普通人也更难懂;跟钱贴得更紧,天然能激发人的贪欲。
据中国反传销联盟会长凌云曾表示,“现在,我们每天接到的传销投诉或需要我们介入处理的传销中,70%到80%都是金融传销。”
由此可见,如今骗子也在进化,手法越来越高明,“金融传销”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不得不去关注提防这个社会性问题。
01
金融传销的典型特征
我国金融传销始于2012年,当时以消费返利或电子股票为主,后来发展到游戏理财、内部虚拟股票、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等。但不管花样怎么变,实质上都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把非法集资与传销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庞氏骗局模式。
金融传销已经成组织化、平台化,这些组织平台看起来像正规机构,而且高大上,甚至是注册备案的互联网公司。
7月11日,2017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高峰论坛披露了一组数据:
我国累计的违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经超过3200家,仍有违规平台1800余家在活动(其实就是金融诈骗机构)。其中,没有备案的是83家,金融数据在境外的有816家,进行诱导性宣传的有668家,收益率过高的有66家,违规开展业务的有190家。这个数量相当惊人。
我们来分析几种典型的骗局模式:
1.外汇交易
以“IGOFX”为例,操盘者是一个名为张雪娇的90后,打着“躺着赚美金”的口号,宣称一年可获得7倍、两年66倍的基金收益,其传播渠道主要就是在朋友圈、微信群,投资者多是亲朋好友介绍,短短半年内招收逾40万名会员后宣告“崩盘”,卷走人民币近300亿元并潜逃。
2、高息理财
以“开心复利网”为例,要求加入者购买至少一份1600元的“理财产品”成为网站会员,而这所谓的“理财产品”就是1600个电子币,激活账户后,会员账户内每天都会得到20个电子币作为收益。粗略的算一下,这个年收益率也有450%。但要想把电子币变现获利则必须拉新人加入,然后把这些“理财产品”转卖给新人,让新人加入网站变成会员,发展新会员越多,获得相应的提成、管理奖励也越高。
3、“虚拟货币”
以“万福币”为例,其传销本质通过“动态奖”机制体现得十分明显。会员要想赚更多钱,则必须发展下线以获得“招商直推奖”、“招商级差奖”等动态奖。“万福币”根据会员发展人员的多少分为1至5星、1至5金、1至5钻的3阶15级。5钻级会员可以获得下线会员交纳资金提成的比例高达80%。还有一种叫“五行币”的宣传更加夸张。只要投资5000元购买“五行币”,在一年后就能达到400万的收益,若买的人越多,收益就会越大。
4、股权投资
以“E玛国际”为例,鼓吹该公司是一家国际性投资财团,前景诱人并即将上市,一旦上市的话,购买原始股权的人将一夜暴富。E玛国际网站不断宣传会员购买的原始股权只涨不跌,除了可以获得直接升值的静态收益外,还为销售精英设置了价值50万元的奔驰商务车、30万元的宝马轿车和10万元的江淮汽车等各种奖励。
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金融传销几乎已经涉及到金融的所有领域,所有的金融传销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高息。
金融传销以“高息”为诱饵,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形成资金池,利用承诺的高收益甚至天价收益进行诈骗,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教授、国家公务员都难免受骗上当。
02
浮躁的世风是传销盛行的温床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金融传销盛行已久,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一个接一个地往坑里跳,而且还是群体性行为?
一个人被骗是可怜,一群人被骗则要深思:现今社会是不是患上了一种“浮躁病”?
不少人感慨,这是一个快得让人无暇思考的时代,是一个灵魂没有跑过身体的时代。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
军人保家卫国,医生救死扶伤,教师塑魂育人,这些以前被视为至高神圣的职业,如今年轻人已经看不上了,有房有车成为了年轻人的奋斗目标。
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像时钟上的秒针一样不停转动,然而却在忙碌中变得茫然,变得不知道奔跑的方向。恰恰是这种内心的被掏空感,企图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扭曲心理,被金融传销骗子利用。
违背常识之言之所以有人信,还心甘情愿掏钱,就在于其抓住了一些人生活中的痛点、精神上的惑点。
我不否认,人都有苦恼,都有不顺心;都有梦想,也几乎都会遭遇阻挡。去掉这些苦恼和阻挡,是心底的需求。而当你在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地努力时,突然有人说其实舒舒服服、不用费劲也能成功,只要“钱生钱”就可以轻松实现财富自由,而你身边不断有人通过炒股炒房甩你几条街,埋头苦干的你不断被打脸,于是你心中那些所谓的坚持彻底瓦解了。
被传销洗脑的受害者,他们不愿意再迈出踏实努力的脚步,更忘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道理。这样的心思无疑是一种“心病”,而这种心病是浮躁社会的集体创伤。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盼望着一劳永逸,如同百日做梦。现代人越是身处浮躁中,反而越该有清醒的认识:避开社会的喧嚣,祛除内心的焦躁,明确行走的方向,才不会随波逐流,被时代洪流裹挟而去。
03
戒贪是最好的护身符
《伊索寓言》中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我之前看过一个传销的例子,山东曲阜某女士为了赚大钱,不顾家人劝阻,扔下两岁的孩子,借钱加入传销组织,更可怕的是家人、警察的劝说都无效,只能由家人强行带回。为什么传销影响这么深,能够如此深入灵魂的进行洗脑?传销抓住的是人的本性。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而传销就是抓住人的第二层需求“安全感”和第五层需求“自我实现”。一夜暴富现实的是财富安全,而金钱所带来社会地位提升,又能使人感觉“功成名就”。
再看看近日被查处的“善心汇”。一年时间500万人被骗,名为精准扶贫,实为金融传销,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元。
“善心汇”是以慈善的名义讲述一个“共富神话”,然而,慈善事业是不求回报的,做慈善的公司怎么可能获得高额的返利呢?“善心汇”公司的行骗逻辑非常明显是自相矛盾的。稍加思考便会明知,“善心”只是他们敛财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参与“善心汇”的很多群众也是心知肚明,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是,面对高额回报,在金钱和良知的斗争中,贪婪最终占了上风。
贪婪是一剂慢性毒药,它会侵蚀人的情感和思想。
其实,参与金融传销都明白钱自己不会生出钱来的。大家也都清楚,如此高额的回报,资金链条早晚会断裂,最后投资的一批人会倒霉。但大家都不相信自己是最后的那一批接棒者。
在侥幸与贪婪的推动下,那些先期参与获益的投资者在享受高收益果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又成为这一骗局的主动参与者、推动者。他们把亲戚朋友都拉到这一链条里,然后共同享受着一场击鼓传花式的狂欢。参与者的贪婪与侥幸心理让金融传销越做越大。然而,梦都是要醒的,骗局最终也都会揭破的,因为,贪婪和幸福永远不会牵手。
古语有云:“欲不除,似蛾扑灯,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我们身边还有“善心汇”式的传销骗局吗?答案非常肯定,有!只要有心怀贪婪与侥幸的投机者,这骗局就就不会消失。